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篆刻漫谈:学篆刻你需要吴昌硕这样的好老师,并向齐白石的钻研精神学习》

(2018-03-23 21:10:08)
标签:

转载

分类: 书画艺术

我想学篆刻,可我没老师怎么办?


是的,今天的头条是一篇《吴昌硕改作业,学篆刻你需要一位老师》这样的文章,谈的是吴昌硕为王个簃改印稿的事儿,有老师是幸运的事,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找不到老师的(或者是找不到名师的),没有人替你点评印稿,没有人替你指点字法、章法、刀法。其实这也不是啥悲催的不能行的事,我们接下来说说,没有老师时怎么办?

一、很多著名的篆刻大师是没有老师的

略微举几个人,大家一定相信他们是大师,但他们基本上都是没有老师的。

丁敬,浙派的祖师爷,没有老师;

邓石如,邓派的祖师爷,徽派(皖派)的名家,没有老师;

吴昌硕,吴派的祖师爷,没有老师;

黄士陵,黟山派(岭南派)的祖师爷,没有老师;

所以,别怕没有老师,如果没有老师,你可以暗自窃喜,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门一派的祖师爷!

为什么呢?

我上篇文章里说,过去的旧式篆刻师徒关系,多是面对面,手把手式的耳提面命,这种学习,多偏重于技能和经验,而这种技能和经验,往往又带有为师者的个人倾向或偏见,而且这种偏见和倾向中又往往通过为师者的严格要求原封不动地转移到弟子处。

由此而成的流派风格也便由此在张扬自家个性的同时,又带有强烈的自家弊病。比如,近代的著名篆刻家王福庵当然是大家,但是他就认为邓散木的风格“野气,反对的程度达到凡有模仿邓氏印风的弟子,就加以训斥。明清流派大多师徒相授皆是这样,由此造成学生限于老师的风格,一味的师传徒,一味的因袭模仿,路越走越窄,反倒一代不如一代。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f20e5bae82284a8c9d0dd674b2a6e5d9_th.jpg

(王福庵刻"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7c778ab50400458c891940e2616245e9_th.jpg

(邓散木刻“九州生气恃风雷”)

而自学者因为不被他人的创作方法和审美经验约束,因为没有师从,所有的创作方法都是自家出来,自学者依靠的是自己的主动和自觉,通过自己的体验和领悟,才能掌握创作的方法以及对艺术的自家的理解,因而不限于某家经验,思想上更有创造性,也有此具备开宗立派的可能。

二、没有老师怎么学习

有老师的指点固然好,比如批改作业什么的,学生可由此较快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法和审美经验,并在老师的要求之下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但一定要注意,这个时候,技法是现成的技法,经验是他人的经验。

如上所述,没有老师有没有老师的好处,但没有老师,却向谁学起呢?

我们的老师是:

1、传世的印章实物:我们可以多到古玩城、古董摊、博物馆等各处,尽可能多多细细观赏印章实物,如果这样的机会不多,可以多观赏印有古印章实物的杂志、报刊、书籍。体会字法、篆法、章法、刀法。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b58dbe5ac1784012baba34d1fa191d49_th.jpg

(印有《十六金符斋藏汉印遗珍》图的书法杂志2017第3期)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b3970a7ebcf745458660e9949902bdc1_th.jpg

(印有《十六金符斋藏汉印遗珍》图的书法杂志2017第3期)

2、传世的印谱:这个倒是多见,相较前人,我们得见古人印谱的机会大得多了,比如齐白石时代,他到45岁时才见到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从此印艺进入新境界,而我们现在上网就可以买到相关的印谱,方便太多了,再加上还有相关的网站,相关的微信公众号等,就算品相好的原拓印谱也不难见,买起来也并不难。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b9522a30986e416490f2ad64ffad3cfc_th.jpg

(赵之谦印谱)

3、各类的印学著作:历朝历代的篆刻著作,各类的印论、印话,印谱的前言、后跋,名人的印章的边款、顶款,印人来往的书信、日记、印人的杂说,札记,新出的印风、印珍、技法解析,各类的字典、合编等,凡是能找到的篆刻相关这一类的东西,就找来认真学习。

以上所提及的这些当然都是对篆刻一路有绝大帮助的事物,但是,仅有这些尚且不足。

明著名印家朱简自题《菌阁藏印》说:“总发(指童年或少年)嗜印,独取季汉以上金石真迹三数帙,铜章百十余,摩娑岁月”清著名印家吴让之在《吴让之印存》自序里说:“弱龄(幼年)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可见兴趣很重要,最终成为名印家的主要原因是下苦功夫,一个是摩娑岁月,一个是悉心摹仿十年,做为真正把篆刻当成爱好,又想学出来点名堂的初学者,自发、主动的用功最为重要。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审美,思想认识要跟得上,一方面行动力要强,每日与刀石笔墨为伍,习作不辍,才会进步。

道理易懂,知易行难,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

(【老李刻堂】之146)

吴昌硕改作业:学篆刻你需要个好老师

王个簃(音 yi)(1897-1988)江苏省海门市人。16岁到南通求学,笃好诗文、金石、书画。27岁由诸宗元介绍,去上海为吴昌硕西席(教的应当是吴昌硕的孙辈),兼从吴学书画篆刻,为吴入室弟子。曾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沙孟海先生曾赞扬他“游刃从容,不假矫饰,烟云舒卷,莫可方物”。以及“下笔开生面,垂名动万年”。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cf417022a1794d0ba87f9ddd03e233ff_th.jpg

(王个簃的书法)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35d6536332b74eb094e55e6fd3c7288e_th.jpg

(王个簃的画)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a174f6a84ccb49b397f2df9d67436769_th.jpg

(吴昌硕与王个簃在汉三老石室前留影)

由上可知,王个簃是篆刻大师吴昌硕的入室弟子,但目前网上流传的吴昌硕给王个簃批改印稿的“作业图”并不是王个簃拜师之后的作品,而是王个簃自行学篆刻刻成印稿之后,由诸宗元带去让吴昌硕审阅的。吴昌硕看到他的印谱之后,一方面大加赞赏,一方面在每一方印的边上都加了批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些批注: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869ee60a2a4f408bb4482584b105c1d8_th.jpg

(王个簃的印,吴昌硕的批注)

这方“西园客‘,字法多出汉印,如“西”字出“新西河左伯长”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794b1dabe80f4e4eb23c12ac1ff8645b.jpg

(汉印“新西河左伯长”)

如园字出“康陵园令”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4c4f8198acab4b79b10fdae10467a464.jpg

(汉印“康陵园令”)

这方印说明王个簃在接触吴昌硕前已有较深厚汉印功夫。因此字法既古,章法上又疏密得宜,全印古意盎然,因此吴昌硕批”古意可掬“四字,以示赞赏。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a96d74dd80a04f09953c6620efdbbe5f_th.jpg

(王个簃的印,吴昌硕的批注)

”庆云“一印,吴昌硕赞以“古雅”,在于王个簃这方印在师法汉晋印,既有汉印敦朴,又有晋印(通常情况下,晋印在印学史上也归属汉印的大时间范畴)雅致。刀法以冲刀仿出浅凿意味,深得古人雅趣。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bdc7079457474006b39d42bec3d28e46_th.jpg

(王个簃的印,吴昌硕的批注)

”黄蕴香印”一印,吴昌硕批注“浑朴”二字,赞王个簃得汉印封泥浑脱古朴之态。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9887bb5c047343e5be9f8b74a33121a3_th.jpg

(王个簃的印,吴昌硕的批注)

这方“自陶”吴昌硕没有多说,而是直接说“弱”,一语指出此方印的线条弱,气息弱的弊病,我们结合古玺与汉印,就能领悟到这种“弱”。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50fbb028b112459d988a421f7890f846_th.jpg

(王个簃的印,吴昌硕的批注)

当王个簃这方字法相近于今体字的“白丁”一印出现,吴昌硕不留情面,直接说“欠古”,没有古朴意味,没有古雅之态,首先是从字法开始的。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b09e0c98b0b64bc998373a72e34b4d9d_th.jpg

(王个簃的印,吴昌硕的批注)

“易心斋”一印,本是古玺印式的印章,而这种印式的印章,贵在印内章法参差错落而造成的气息流转通畅,贵在气息活泼,而王个簃此印斋字下部接边,导致气息闭塞,吴大师一眼看出,批注到“无流动活泼之趣”,可谓一语中的。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a692f1c04b54464796cc2d49477bc066_th.jpg

(王个簃的印,吴昌硕的批注)

此方“沧翁”章法上是轻重得宜、红白相当的,左右的强壮留白,右下与左上的轻刀呼应都是颇具匠心的经营之作,只惜中部的水旁刀法可去峭露,锋芒毕现,吴昌硕大师法眼独具,一语指出:“少含蓄”。吴大师认为一方印章不管章法、字法、刀法如何运营,读来都应当有未尽之意方是佳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ce2c89e794e94ffe89b39bf7c1534556_th.jpg

(王个簃的印,吴昌硕的批注)

“庆丰”一印,吴昌硕大师批注“绝佳”是有道理的,这方印字法古朴,章法匀停,疏密有致。本来字法原因两字下部略显峭露,王个簃巧加界线以使章法稳妥,一印之内,既有端庄,又有险劲,化险之法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匠心独运。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d3951048aae04256bd371694d7a84fb3_th.jpg

(王个簃的印,吴昌硕的批注)

对于“孔阳”一印,吴昌硕没有再提具体建议,而是指出:“朱文欠自然,多写篆字便能佳”,这是给王个簃直接指出努力方向,我们知道,刻朱文印,如果没有好篆书基本功是刻不好的,如王个簃上印中的孔字的右部“乙”部线条,阳字“易”部的下部线条,都欠自然流畅,显然有削薄、板滞现象,大概这是王个簃朱文印的共性特征,于是,吴大师直接说,你多写篆书吧。

好了,吴昌硕大师批改作业的批注还有很多,诸如“再求虚动”“加厚”“此宜再得空气壶字略改小更佳”之类,我们先只提供这些批注解析,我们接下来说说老师的作用。

篆刻因为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艺术,对刀、笔的运作、对字法、篆法的掌握很多时候需要以师徒形式面对面、手把手式的教育,遇到一个好的老师相当不易,那么好的老师如何找就成了一个问题,平常的方法是择“名”师,因为“名师出高徒”。为什么会这样呢?

吴昌硕上述评语通通是简短的,多则十余字,最短仅一字,但通常情况下,言简意赅的几个字,却在某中程度上积累了吴昌硕数十年的审美经验,而这些审美经验往往是为师者长期学习和实践得来的,学习者却可以在三言两语间直接领会,老师的作用由此可见,真正是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王个簃当然是善于学习的,否则不会取得开篇所写的那样的成就。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5/212306f6554143bfb7b9c35fc6d6f724_th.jpg

(吴昌硕及诸耆宿雅集。中排左四为吴昌硕,前排左二为王个簃)

当然,有的老师艺术上名望颇高,艺业精湛,但却不擅教学;或者某些学生,老师已经指出,但却不用心体验与领悟,亦或不勤于修习。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如王个簃得遇吴昌硕这样的师父擅教弟子擅学的印坛师徒佳事,实在并不多见。

(【老李刻堂】之145)


篆刻学习,我们该向齐白石学些什么?


 

上小学时,经常见到各种杂志、画报,日记本的插页中有国画小品的插图,大致都是三两物事,虫草花鱼,或是一串藤萝攀援木香架,或是一群虾米嬉戏浅水中,久而久之,就留意这些国画的作者,于是知道了一位国画大家的名字:齐白石。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c4814b398db34c2b8f9c7efc5e442a4e_th.jpeg

(齐白石的国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己开始钻研篆刻,第一件事,当然是翻翻篆刻史,找找向哪位大师学习,翻到尽头,距离我们最近的大师突然与上学时的那位国画大师是同一个人,又是齐白石。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e2c8bd509377483b8fa8316657783d0f_th.jpeg

(齐白石像)

再去翻查齐大师的人生经历和终生成就,发现他同时是诗、书、画、印俱佳的大艺术家,而据齐大师自己所说,在诗、书、画、印四项里: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因绘画而誉满海内外的齐大师,篆刻竟是他最得意的领域。

于是,信心满满,找来齐大师的印作,学。学着他的印章临了几方之后,却发现尽管单刀冲刻似乎操作起来很方便,但却无论如何刻不出来大师作品的意味。很快就见到大师对他的弟子许麟庐说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既然是学,当然要似,何故“似”的反倒会“亡”,当时心中老大疑团,后来接触黄牧甫几方印确实漂亮,于是又转头去临黄牧甫的印,再往后来,秦汉印、古玺印、明清派印,一路零散学来,学了个毫无头绪,最近一直在做文字整理,反倒觉得当初的问题有点眉目了。学习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创新,而一味相似自然没有出路。明白这个道理后,反倒觉在齐大师的艺术生涯中可以提取几点,供我们后来的篆刻学习者认真学习一下,今天就写下来:

一、入出传统,转师多家,不泥一师,胆敢独造

这节我们先看齐白石先生学篆刻的经历,齐白石先生大概是在30岁时开始学习篆刻的,对于常说的学艺需要“幼功”这个理论来说,齐大师30岁的年纪开始学印,当然是谈不上“幼功”的,但照样能开宗立派,可见,只要想学习,什么年纪开始学篆刻,都不晚。

最初开始学印的齐白石,当然也有找不到门径的一段时间,1896年以前,齐白石还处在一种随意刻画的阶段,学印无门无派。

据黎锦熙《齐璜刻印事略》记载,齐白石自丙申至戊戌(1896-1898)共刻印120方,到乙亥年又摹丁(丁敬)、黄(黄易)20余方,由此可见,如我前面文章所说,学浙派入手的大师很多,齐白石也是其中一位,他学浙派前后整整四年,这四年间,齐白石印作的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全从浙派出,浙派印作所具有的风格,在齐白石的印中,都有体现,比如: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1695a8a54f9b4ecaac1d0cd8fedf95a3_th.jpeg

(齐白石刻“恨不十年读书”)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046b230b0f2047fe92b412f5396a01f5.jpeg

(齐白石刻“天琴居士”)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ef92d27d432c478799ac7f88b4ac6200.jpeg

(齐白石刻“共好月圆人寿”)

很显然,这些印作远宗秦汉,又参以隶意,以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齐白石在这一段浙派学习中打下了坚实的刀功基础。

大概在1908年始,齐白石45岁,他见到了赵之谦一本《二金蝶堂印谱》,如获至宝,于是,他用朱笔钩出印稿,开始悉心临摹赵之谦的印章,这一临摹学习,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内,齐白石的印风是发源赵之谦的,当然,赵之谦的印风也源于浙派,只是后来赵之谦以天纵之资,印外求印,做到了浙皖横站,学浙派已有心得的齐白石一见赵印便有心得:赵之谦能浙皖横站,融合南北,是源于赵的创新精神,认识到赵之谦的过人之处正在于变化,齐白石在他的《齐白石手批师生印集》里说:"刻印能变化而成大家,得天趣之浑成,别开蹊径而不失古碑之刻法,从来惟有赵撝叔一人。"这个阶段的齐白石深深为赵之谦印风折服,也对赵之谦印外求印的艺术思维深有体会。于是,他创作了大量具有赵之谦篆刻风格的作品,如: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9d33658f12a94fa4abd22358c7502efc.jpeg

(齐白石刻“乐石室”)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7508ac1cb17347f4813d14a82bd5875a.jpeg

(齐白石刻“瓶斋书课”)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1563312f1b21451987047a55724cbacd.jpeg

(齐白石刻“静乐无恙”)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4d5d99cffb144677ab262a32d2f4398e_th.jpeg

(齐白石刻“杨潜庵所藏金石字画”)

显然,此时齐白石自家的风格还没有形成,但因为对赵之谦印章的深入学习,他已经在理论上具备了创新的准备,他在1921年为陈曼生印拓题字时说:“刻印,其篆刻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这种理论思想的逐渐形成,为齐白石独特印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对赵之谦的学习中,齐白石发现了一方单刀冲刀刻制的印章,就是这方“丁文蔚”: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50f91415f9414346837ddc3b9ec1f86b.jpeg

(赵之谦刻“丁文蔚”)

此时的齐白石又在徐三庚的篆书书法里找到了与《天发神谶碑》的契合处,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80a7cef5d3dd4c9385d8663f619608e5_th.jpeg

(徐三庚的篆书)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f5dec21d00044cc78fcc4eb14eb62a5c_th.jpeg

(三国时吴《天发神谶碑》字样)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0da00e999ffc475bbbe033eb25db601e_th.jpeg

(秦权文字)

继而开始在《天发神谶碑》的沉着刚健中找到灵感,于是,齐白石在此时将自己的刀法改为单刀直下,追求猛利痛快,齐氏风格,渐次初露。

从《天发神谶碑》中受到启发之后,齐白石更加潜心深入研究汉代石刻篆书,就此形成了发源于《三山公碑》、《天发神谶碑》、《开通褒斜道刻石》、《袁安碑》、《袁敞碑》的碑刻文字精神基础为源头,又参以秦权文字风格的齐白石风格特征的篆法。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cecd356ad4894554b561a9178ecff568_th.jpeg

(齐白石篆书)

我们看齐白石的书法,已经完全没有了孙过庭所说的“婉而通”篆书风格,变得方正古朴、棱角分明,齐白石篆书风格的形成当然也源于他的“胆敢独造”的创造精神(即前面讲的从赵之谦那里悟出来的思想基础)。齐白石关于篆书风格写过一首诗:“篆文许慎说后止,典故康熙纂后无,二者不能增一字,老夫常笑世人愚”,齐白石的篆书来源于传统(汉碑秦权),但已经经过了他自己的改造,成了具备独特风格的“齐篆”了。

“齐篆”的形成,才真正有了齐白石风格的篆刻,而不是简单地单刀真下的冲刀篆刻就是齐派风格(这一点,篆刻新人一定要理解清楚,不要仅从刀法上学齐白石。)我们欣赏一下齐白石的篆刻作品: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2fe8c1a9aa8644fbb30fdbf15455f423_th.jpeg

(齐白石刻“见贤思齐”)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ea88fa37e9d7453a8d89e61d9dba15ee_th.jpeg

(齐白石刻“夺得天工")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05b4ab4056db4e15b42e0f202d222d0b_th.jpeg

(齐白石刻”曾经灞桥风雪“)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bf1e6ac350094332b059e12c71d2071e_th.jpeg

(齐白石刻“饱看西山”)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5a6082b4a0894239a13e44cfdccec715.jpeg

(齐白石刻“人长寿”)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acdd1fc054694a1d8899faae0c6749f0.jpeg

(齐白石刻“白石”)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7dfc0d9faae9443285655c5a715b138c_th.jpeg

(齐白石刻“不知有汉”)

显然,以上这些较晚一些时期的篆刻作品都根植于齐白石独一无二的篆法。齐白石自述自己学印经历称有“四变”:“我的刻印,最早走的丁龙泓,黄小松一路,继得《二金蝶堂印谱》,乃专攻赵撝叔的笔意,后见《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又见《三公山碑》篆法也为之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

据傅抱石所言,齐白石的篆刻风格的形成大致在1924年前后,也即齐白石大致60岁上下,这个时候,他已经在传统中浸淫将近30年,以数十年功夫“入传统”,最终得以从篆法、刀法上有所突破,“出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胆敢独造”的创新精神是起重要作用的。

开篇曾记齐白石有话说“似我着亡”,仅求一似,而不再另行“创新”可不就只有“灭亡”一条路可走了么?

二、勤于临摹、创作,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同时又要不着急

本节的主题词是勤奋,但这似乎是大空话,对于初学者没有实质意义。其实,很多初学者容易在临摹动刀上勤奋,却在思考上懒惰,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因此,值得另辟一节,专门说说。

齐白石学习篆刻是非常勤奋的,据他自述:“余学刻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志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为了磨石刻印,他把整个屋子的地都磨满了石屑灰与泥,这决不是一些印人三天学书两天刻石,时而打渔,时而晒网能比的。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8c4d2324a43a4d7bbd9bcb9d1dafceaa.jpeg

(齐白石刻”白石赏心“)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f7213346cc144f80aec36f0a50e4e233.jpeg

(齐白石刻”三余)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4300a1b0a53d4defbb7c28773d0268d7_th.jpeg

(齐白石刻“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9277cf73ac524fa2ac6047d94d9cacf7_th.jpeg

(齐白石刻“鲁班门下”)

勤奋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齐白石如此,其他大师也是如此,近现代非常流行的陈巨来,曾自言平生刻印不下三万方(当然,这是他自己说的,他活了80岁,以三万方计,每年须刻375方,假使从0岁时就开始刻印,也须每日刻一方印方能达成,如果去掉稚龄老迈不会刻、无力刻、戒大烟等时光不能刻,则基本上说他60年刻了三万方印,每年也需要刻500方印,这是一个很大的创作量。)其“元朱文为近代第一”的名头决不是凭空得来,那是下了大功夫的。

我对初学篆刻的朋友们的建议大致是不须一日一印,大致一周能刻2-3方印就可以,不拘临摹还是创作,这个量是一个合适的量,遇到兴致勃发,或者一日刻上十方也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兴致,三天不刻也没什么大问题。

比这样的临摹创作量更重要的是勤于思考,我认为,思考之后刻的一方印,要比漫无目的刻十方印来得更有价值。

上面说,齐白石的篆法来源于他从汉碑,特别是《天发神谶碑》找到了灵感,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用笔方法,以方笔入篆,凡字画转折处一改小篆的圆转,使字形变得方方正正、棱角分明,齐篆用笔方直的篆法最易导致章法上的板结、印面易陷于呆板,这是个不易解决的问题,但勤于思考的齐白石潜心研究秦诏版、权量以及各种玺印的章法特征,加入自己的思考,以“纵横歪倒贵天真”为审美出发点,再加上从赵之谦那里继承来的秦汉印的疏密自然的章法特征,创造出了纵横恣肆、天趣自然的齐氏章法风格。认为齐白石印完全没有章法或者随手构画的看法是错误的,其实,齐白石篆刻的章法也仍然能见秦汉印的平稳与精整,如: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f667e481a44941c6a1fb2035952a05a1_th.jpeg

(齐白石刻“人长寿”)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775434efacd040f9832a43623d136f66.jpeg

(齐白石刻“西氏”)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e39c6592073f465ba4c92beb784974b4.jpeg

(齐白石刻“美意延年”)

齐氏篆刻最强烈的特征当然是他的单刀冲刻,但从上面的学艺经历我们知道,他是学浙派入手的,刀法上最初是碎切徐进的,何以到最后发到成了这样的单刀直冲呢,这恐怕也来源于齐白石在艺术上的勤于思考。他学赵之谦之后,当已经不囿于浙派的切刀,偶尔看到“丁文蔚”一印时,已有自己独特的感想,待到自家篆法一旦成型,自然就会想到“丁文蔚”的单刀直冲正适合齐篆的笔意,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才见到齐白石篆刻中大刀阔斧、痛快淋漓的单刀直冲刀法,我们试想,如果再用浙派的碎切徐进刀法去刻齐篆的方正猛利,那该多别扭,真真会让人急死。

齐白石的篆刻多是写意之作,因此,他反对“摹、作、削”认为死摹古人不痛快,娇揉造作不自然,刻意修饰失天趣,这些创作理念都是他思考之后得来的,齐白石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是风雅事,岂是拖泥带水做得好的呢?

我见过勤奋于“每日一印”的初学者,却极少见每印都深蕴思考的初学者,而其实,勤于思考与勤于临摹创作都非常重要,孔子他老人家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临摹、创作不思考会走错路,只思考不临摹、创作等于白思考。

学齐白石的篆刻与学其他流派的篆刻一样,不能急。学篆刻一定是从识篆、习篆、临摹入手的,很多初学者认为齐白石的印是随手一刻就出来的,其实不然,齐白石有一方印,印面只有二字“老白”看似简单,当我们看其边款时,就会发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27/031e573c27dc4b808925221258f22978_th.jpeg

(齐白石刻“老白”及其边款)

边款上说:“老白二字,五磨五刻方成,此道之不易可知矣”,此印如此,我相信,他的其他作品,能达到那样的艺术境界,都是经过琢磨和不停的思索才能达成的作品。

有的初学者,只从刀法入手,认为学了齐白石的单刀冲法就算学了齐派了,请这些朋友们再回头从字法、篆法、章法上下下功夫,那些必须打的基础是决不能错过的。齐白石在传统里打磨了30年方成一代宗师,30年的功夫是很重要的,对于初学者,从字法、识篆入手,从临摹秦汉印入手,打好基础十分重要。那本放在床头的《说文解字》还是每天看上两页吧。

如果非要说跟齐白石还能学点啥,就是学他的长寿啊,这个不好学,但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齐白石一生之所以取得那样大的成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活得长,我们也要争取活得久些,注意你的颈椎、腰椎、你的眼睛,要活得足够久,那些当世的大师才会把位置腾出来给你。加油!

(【老李刻堂】之129)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