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邑的变迁--元氏县
(2009-09-06 10:35:52)
标签:
历史更始帝汉明帝刘庄赵孝成王封龙邑元氏杂谈 |
为发展旅游事业,振兴经济,繁荣文化,提高石家庄的知名度,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石家庄古老的历史没有源渊,笔者对石家庄的根,,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石家庄的变迁历程最早应从封龙山、封龙邑开始。这个封龙邑即现在的元氏县南佐镇封照村一带,原是由此发展为常山郡和常山国,再发展为镇州、真定府,最后形成现在的石家庄的。简要论述如下:
一、
据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
(一)从地名称谓上分析。常说循名责实,从地点名称谓上,可
以发现一些线索。
封龙邑自封龙山而得名是公元前414年左右,中山国所建。一般来讲,它只能在封龙山附近一带。
《史记》记载:“赵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55年)城元氏,县上原。”实际情况是赵取得封龙邑后,封公子元于此,作为公子元的食邑、封地。50年后“城元氏,县上原。”也就是县城东迁五公里,筑元氏县城于这个邑的上原地方,即现在的元氏县故城村(隋代开皇六年又移至今县城)。从此,封龙邑这个名称消失,“元氏”这个称谓始见于史册;至今已有2249年。县城东迁之后,原来封龙邑这个居民点的名字也必然要随之而变。后来这一居民区的名称便由封龙邑变为封照村。为什么变成封照村呢?这一带北靠封龙山,南临北沙河。“封照”,之“封”自为封龙山之封仍然保留,“照”字应释为光照,照耀,阳光。北沙河之阳,也便是北沙河之照。2000多年来,沿用至今。
(二)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上文提到,封龙邑由封龙山而得名,“封”字是祭祀的意思,“封龙”便为祭祀天神和龙王之意。祭祀山川是古代先民们对山川崇拜的一种活动,也是古代宗教的雏形。
春秋时期所以在此建邑,是因为这一带背靠太行山林,面对华北平原,中间形成浅山区,畜牧和农业都比较发达,东通平原,西过三公寨到井阱、南通鄗,北至石邑,两条通道,在这里形成十字交叉。因其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和水陆交通方便,很容易形成居民聚集点和城镇。至到现在,当地群众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先有封照,后有南佐。”南佐是元氏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大乡镇,也是元氏县西部山区的经济贸易中心。从位置上说,南佐在封照之南,如果说封照即封龙邑的话,那么南佐便是封龙邑南边的辅佐屏障。历经苍桑,南佐之称仍在,可封龙邑之称早已变成封照村了。从南佐村名称谓,也反证了封龙邑的存在。
(三)从考古方百分析。1989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封照村北发现了商代村落遗址,遗址面积20000平方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在靠近村庄的遗址南端断崖上可见灰土文化层。文化层厚O.1米,距现地表1.50米深,采集到夹砂灰陶片,红褐陶片?以及石凿,残石斧等。陶片上均饰细绳纹。采集标本中,有一陶圈足残段,外施绳纹,夹砂灰陶锥状器足和通体施粗绳纹的矮鬲足。小石凿通体磨光,刃部完整锋利。石斧为下段,磨刃锋利。
在此村落遗址附近,又发现了一处战国墓葬群,墓群位于封照村西北约200米处的砖厂处,南边为北沙坷。墓地处在河北岸较平坦的高地上,以砖厂用土场为中心,向东西两方各约lOo米,向北约50米,商积为5000平方米。此处曾出土泥质陶豆、盒、盘、匝等。由此可见,这一带很早便是一处人烟聚集的经济文化中心。初步断定,此处便是当时的封龙邑。
二、从封龙邑到元氏故城
封龙邑为春秋时期中山国所建,在归属赵国之后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政治上说,这里已成为赵国的疆土,从经济上说,处于半山区的封龙县城,远不及平原一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于是赵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58年)原封龙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迁到距其五公里外的地方,即现在的元氏县殷村镇故城村一带。就是司马迁《史记》上所记:“城元氏,县上原”,也就是筑元氏城于上原这个地方。这里是山前一片开阔地,西倚常山,东临华北大平原,南北各有一条河从西向东流去。交通,水利都更加方便。土地更肥沃,是农业发展的理想之地。
一个新朝代的建立,大多对行政区划作一番调整。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4年)在此设恒山郡,这里既是郡的治所,也是县的治所。吕后元年恒山郡封恒山国,传二代,国废,重新称郡。具体情况如此:吕后元年夏五月,封惠帝后宫子(后宫嫔妃所生子,所谓刘邦的孙子)刘不疑为恒山王。二年后这个刘不疑就死掉了,于是以刘不疑的弟弟刘山为王,更名义。四年夏,惠帝死,刘山被立为皇帝,改名刘弘,就是少帝。这个小孩子管不了什么事情,当然是吕后掌权。吕后在位八年崩。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大臣讨论后认为:少帝及他的三个弟弟,都不是惠帝的亲生儿子,全部杀掉。迎接刘邦的中子代王刘恒回长安当皇帝,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汉文帝,开创了汉朝文、景、武、昭、宣富强和发展的新阶段。
公元前197年,汉文帝刘恒即位,为避讳“恒”字,改“恒”山为常山郡,郡治仍在元氏故城村。西汉时的常山郡,计有14l
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145年),封皇子刘舜为常山王,这时常山又称国,国都仍在这里。刘舜是景帝的十八子,史书称“骄淫之徒”。多次犯禁,屡被宽免。开始,他有一个不被宠爱的姬妾生了个儿子,年龄最长,取名刘税,母子都不被重视。他的王后生子刘勃,立为常山王太子。刘舜姬妾很多,所宠幸的姬妾又生了刘平、刘商,王后却被冷淡。在其病重后,只允许被宠幸的姬妾服侍,王后和太子倒疏远了。按封建社会规矩,医生进药,太子刘勃应先尝药,并应留宿侍疾。但刘勃作不到。直到刘舜断了气,娘儿俩才来,并且不分给刘税财产,仇恨越来越深。太子刘勃继位,更不收买、抚恤刘税,刘税就意见更大。这时景帝死,汉武帝即位,武帝是景帝中子,也就是刘舜的哥哥。他派大臣来视察刘舜的丧事,刘税向使臣揭发了王后和太子的种种不法行为。并且说:刘舜死后六天,王后和太子就不再服丧,太子在服丧期间,私奸,饮酒,奏乐,赌博,并且与女子同乘一辆车在街上抖风,到监狱私看犯人。汉武帝认为问题严重,派大行官张骞验问。太子刘勃藏匿见证人,毒打办案人员,私放囚徒。问题查清后,有司奏请武帝杀掉刘勃母子。汉武帝却说:
王后不注意小节,遭到刘税陷害;刘勃犯错误,是因为没有个好老师、教育,不要杀他们了。这分明是开脱。有司又提出撤去王号,流放外地。皇帝批准了。这就是史书上的“元鼎四年,废国为郡"。事情至此并没有结束。后来武帝又想到常山王是他的亲弟弟,这样作过分了些,作为善后处置,又封刘舜另外的儿子刘平三万户,是为真定王。刘商三万户,是为洒水王。当时的真定国是从常山郡划分出来的,管理真定,藁城、肥垒,绵曼四县,计有37126户,178616人,这就是真定国的来历。
东汉时期,常山郡的政治地位非常重要,军事活动频繁,文化成果灿烂辉煌,可以说是常山郡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汉武帝刘秀和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与常山郡有特殊的关系所致。公元25年春,当时依附更始帝的萧王刘秀,奉命“北徇燕赵”。此前,更始帝曾封刘秀的堂伯叔刘歙为元氏王。刘秀向河北进军,驻军元氏、平定尤来、大枪、五播取得了胜利。夏季又来常山一带作战。诸将认为更始帝谙弱不明,劝刘秀称帝。刘秀认为时机不成熟,执意不从。行军到现今赵县南部,诸将又请刘秀仍然不允。等别人都退出来,大将耿纯不走,十分恳切地对刘秀说:象我们这些人,背井离乡不顾家庭妻子,跟随你出生入死平定天下,目的成就一番事业,自己也得到好处和地位。你这样不称帝,我们就达不到目的,丧失信心就要离去。谁肯在这里跟着你白吃苦。大众一散,难再复合。刘秀听了十分感动。走不多远驻军部地(今柏乡固城店西南),众将再三进言。六月已未,三十一岁的刘秀在常山郡鄗县南千秋亭做了皇帝,改元建武。为了纪念他的发祥地,鄗字一分为二,改名高邑,并作为冀州刺史的所在地。东汉政权建立了。史称“光武中兴”,延续了近200年的刘氏基业。
建武4年刘秀又一次带兵来到元氏,驻扎在元氏县北部,具体说就是现在的万年乡万年村。这一次是来平定渔阳太守彭宠和琢郡太守张丰的叛乱。皇后阴丽华(当时尚为贵人)从行,生汉明帝刘庄于万年村。这个刘庄是东汉比较贤明有建树的皇帝。原来这个村子名为万岁村,后人还建立了汉明帝的始生堂和阴皇后的梳妆楼以表纪念。刘庄作了皇帝后,多次减免当地钱粮征收,以示对父老的关怀。汉章帝(刘秀的孙子)元和三年北巡,到常山郡元氏县舍正堂祭祀刘秀,又到万年村始生堂祭祀刘庄,再次免去元氏七年的徭役。
当时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都在常山郡城。政治地位显耍,必然会影响到文化和教育。常山国,常山郡,.都把封龙山作为山川崇拜的对象,并把与封龙山毗邻的三公山、白石山、无极山当作神山多次祭祀,规模且大,规格且高。元氏汉碑五通,《祀三公山碑》、
汉代郡、县、乡都有三老,是负责教化的官。大约相当于教师或者教育干部之类。志书记载:汉明帝刘庄曾拜李躬为老师,李躬是常山三老。李躬曾在封龙山结庐收徒讲学,学徒遍及全国,影响很大。他讲学的地方就是后来的封龙书院。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赵子龙的名声家喻户晓,《三国志》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也就是说他是常山郡所属真定县人氏,那时的常山郡治在元氏故城。
东汉时期的常山国,属冀州刺史部,管理l3城,97500户,人口631184。计有元氏、高邑、都乡、南行唐、房子、平棘,、栾城、九门、灵寿、蒲吾、井陉、真定、上艾。
总之,从赵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58年)封龙邑从封龙山脚下(现在的封照村)迁到元氏故城,改称元氏县,中间经过了五十五年。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置恒山郡治氏氏,这里作为郡国和县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前后共657年。东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常山郡治东迁后,这里仍为元氏县治,到隋开皇六年(公元587年)县城又一次东迁到今城。现在的恒山、常山郡国故城,依然存在,在已开放的蟠龙湖旅游区以东两公里处。纵观遗址,五里长的南城墙,露出地面还有三至四米,西南角高出地百五米左右。东城墙南段尚存,西城墙只留下一堆土。北城墙已为平地。300多户人家的故城村座落于此。所有城墙夯土层纹迹十分明显,城墙内外到处是秦砖汉瓦。前几年曾有人捡到“常山长贵”瓦当和“千秋万岁”瓦当。笔者拾到刻有隶书“五’’字的汉砖一块。这些砖瓦械垣,记录着600年的风雨和文明。
三、从元氏故城村到石家庄郊区的东西故城,再到正定府、石家庄市
大家知道,三国以后是魏晋。西.晋王朝统一中国后传五代而亡,继而成立起来的东晋王朝偏安南方,黄河以北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4,~349年,鲜卑大将慕容恪攻后赵,占领了常山。公元352年在真定西南十八里筑安乐垒。
这里有风两件事需要说明。
其一、东晋穆帝升平2年(公元358年)燕常山大风拔树,根下得玉壁70个,~ffz
其二,公元384年,慕容垂在中山(定州)称帝,是为后燕。垂死,其子慕容宝继位。占据大同一带的鲜卑族另一支拓拔氏兴起,公元368年,道武帝拓拔圭称帝,国号魏,史称北魏。国势日强。公元396年占据山西以后,从并州(太原>出发,率大军40万出井陉,与后燕连年大战。战争期间拓拔圭曾登常山城,北望安乐垒,认为安乐垒地名很好,下令迁常山郡于安乐垒。从此作为郡一级行政机构离开元氏迁到真定县内,元氏作为常山郡一个属县。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9年)废常山郡置恒州,唐代又称镇州,以后称郡、称国、称路,称府大都在真定。宋、元、明、清皆然。为了避讳,清朝皇帝雍正改真定为正定至今。
本世纪初,石家庄还是一个不足百人的小村落。据《获鹿县志》载:“在留营社属石家庄,有街道6,庙宇6,井泉4”。1902年之后,随着交通中心位置的形成,商业、服务业、工业相继兴起,并逐步发展为城镇。1925年并休门等村合称石门市。解放后,始更名石家庄市。1907年,满清政府修建芦汉(京汉)铁路,后来又建正太(石太)铁路。两条铁路在此至十字大交叉,石家庄一跃成为中国北方的交通中枢,产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北方重镇。
1968年省会从保定市迁来,更增加了石家庄飞速发展的生命活力。一个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壮大,有政治的原因和经济的原因。除此以外,水陆交通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句老话讲:“太行八陉井为首"。在井陉口与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交接处,发展起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石家庄,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在省会石家庄,其前身上溯二千四百年,应属中山国所建的封龙邑。
出处:http://fenglongshan.blog.hexun.com/7918616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