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桃花源
(2011-10-19 15:45:53)
标签:
陈思思张家界桃花源景区王善让原创陶渊明旅游 |
分类: 我的盲流生涯 |
秋雨桃花源
10月2日,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雨继续着。吴小兵同志终于忍受不住寂寞,决定带我去桃花源。此前已经安排,但由于下雨,不得不改变了计划。可是呆在房间无事可做,无非就是看电视,再不然就是打牌。南方人似乎把打牌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打牌似乎就食无味,不甘寐。而小兵同志恰恰不喜欢打牌,我又不会打牌,整天确实没什么意思。所以早餐后,吴小兵找来雨伞和水靴,决定去一趟桃花源。陪同前去的,还有来自深圳的陈思思。
出了城大概有十多公里,就到了烟雨蒙蒙的桃花源。可能因为天气的原因,也可能因为季节的原因,似乎整个景区里见不到什么游客。由于已是秋季,迎面的整片桃林早已褪去绯红的梦幻,连树叶也都落得干净,那些枝干也就显得愈发遒劲沧桑。
吴小兵同志说,桃花源以桃花得名,既然桃花季节已过,也就缺少游人关注了。过去曾经来过这里,那会儿季节和天气都很好,游人如织。今天秋雨密急,行走不便。正说着,大雨中一大帮人涌了进来,原来是一个旅行团,四五十人的大团。小兵建议我们跟着导游,听一听导游怎样解说。作为当地人,小兵可能无数次来过这里,可他还是很认真地听着导游的介绍。我和陈思思都算是外地人,我长期生活在沙漠戈壁边缘,对于绿色葱茏的各种植物很是稀罕,所以拿着相机拍个不停,而陈思思则是一个劲的往前跑,有时候找不到她,小兵很着急,大声喊着,生怕丢了。
旅行团一行大概看了渊明祠、方竹亭、桃花观等几处景点之后,便匆匆告辞,赶往下一个景点。小兵说这还没有看到三分之一呢,怎么就走了?看来导游也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雨中解说,也就匆匆带过。我觉得桃花源的自然景观应该是不错的,加上陶渊明的名篇周众所知,来这儿的人应该很多。但事实上据说桃花源景区每年都亏损严重,常德市一气之下专门把景区从桃源县收回,成立了景区管委会,作为一个正县级机构,在未来的几年里计划投资50亿元精心打造桃花源景区,使之成为能和张家界武陵源并驾齐驱的著名景区。我倒有点信心,因为对我来讲,但是景区中那些茂林修竹,就足够怡情养性的了。
穿小径,过石洞,几无其他游人,看身边雨中芭蕉、远处茅屋水牛,精神开始恍惚,疑似自己置身世外。径旁有很多低矮的茶树,上面竟然打着很多的花苞。我有些不解,看样子很快就会绽放,可是秋季也是茶花绽放的季节么?小兵固然亦不能回答。暂且不管什么时候盛开合适,想象一下满园茶花的芬芳,就能给桃花源的秋季带来另一种风韵。
在一处茅草搭成的雨廊下,看到一位当地的老奶奶,虽然一口浓重的乡音,却也不难听懂。老人说自己已经92岁了。坐在一把竹凳上,面前摆了几只纸扇和工艺品,九旬老人在这样的天气里还要出来卖东西,怜悯之心顿生。本来刚才陈思思对纸扇爱不释手,却没让她买。这会儿我干脆和思思每人买了一把,价格比刚才门口的还贵。不好意思还价,因为老人太高寿了。
一直沿着一条竹廊走下去,大概两公里的样子,除了我们三人,就是竹廊旁卖东西的人家。东西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姜糖、擂茶之类。擂茶似乎是常德的特产,其他地方少见。比如在紧挨着的张家界,就很少看到这种东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的很多“茶”已经跟实际意义上的茶没多少关系了,在这些“茶”中,真正意义上的茶已经退居主位。比如南方人喝早茶,其实就是早餐,并不一定要真的喝茶;比如我老家的晚饭称之为“茶”,其实根本就没有任何茶的成分。擂茶就是这样一种茶,主要成分是糯米、黄豆、姜粉、花生等炒熟研磨而成,可能会有些茶叶末,但也仅仅是搭配。喝擂茶一般要搭配很多的小食品,大多是当地的各色小吃。那天我们四人在一家知名的擂茶店喝茶,偌大的圆桌摆满了吃食,数了数总共有34道碟子,相当丰盛。这些食品不同于饭店里的煎炸烹煮出来的菜肴,大都是事先做好的吃食,诸如点心之类,现在应该称为“休闲”食品。
走了很远,还是没走到尽头。湘西的山大都这样,草木疯长,青翠葱茏。小兵说时间不早了,得去喂肚子了。看看表,已经下午一点多了,陈思思也喊着饿,于是我们走过漫长的秦人洞,走出了那个世外桃源。似乎外面的雨小了一些,我们找到一处还算卫生的饭馆,要了几个当地有点特色的菜肴,一瓶当地的白酒,一盆新竹的米饭,真是相当不错。小兵点的一道煎叼子,基本是我一个人吃完的。叼子是当地一种特有的鱼种,鲜香无比。吃了三碗米饭,喝了半瓶小酒,又吃了一碗饭店赠送的刚做出来的热腾腾的小磨豆腐脑,虽然置身桃花源外,却觉似乎从没有出来。
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桃花源的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