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你狠--赚钱还是靠垄断
(2016-04-19 15:07:02)
标签:
民生菜价投机政府干预时评 |
分类: 杂文 |
“蒜”你狠--赚钱还是靠垄断
在蔬菜里,土豆、白菜、萝卜等蔬菜比较耐储存,供应量比较大,这类菜,亩产都在几千公斤,上市量太大,所以价格波动不是很大。但是葱、蒜这类调味类蔬菜,整体供应量不是太大,储存又相对容易。对于商人来讲,似乎操作的余地大一些。前两天在电视新闻里,介绍了一位蒜商。据他讲,这两年他在大蒜上有大笔投入,靠囤积大蒜,赚了一个盆满钵满。一吨蒜净赚一千块钱,很是轻松。
应该说,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吃住行,吃的消费最让人关注。统计部门讲消费指数,包含很多商品的价格。这些年来一些工业产品,价格下降幅度确实很大,生产资料与老百姓没有太多的关系,您说房子的建筑成本低了太多,但是房价包含最大的是地价和其它费用,建筑成本比例最低。而生活资料方面,工业产品消费量又相对较低,电视机、洗衣机、空调机,几年也就换一台,手机变化快,年轻人可能一年换一部。对老百姓影响最大的是食品价格、菜是天天要吃的。应该说,前些年,政府对于蔬菜供应还是比较关注的,甚至在公路运输环节都给予了不少的优惠,有什么绿色通道。但是,这两年,随经济形势一路走低,通胀的压力变小,老百姓对于食品价格上涨的不满压力有所减低,政府部门对于这个行业的关注度也下降了。结果就出现了姜(将)你军,蒜(算)你狠,包括大葱的大幅涨价。
是商品,价格就会有波动。特别是一些农产品,受气候、季节,天灾、人祸影响,起浮比较大。正常的变动,人们已经习惯,冬春季价格高,夏秋季价格低。但是,如果除了这些自然、不可控的因素之外。商品如果受到了人为的操纵,而且这种操纵被揭露出来,当然会引起人们的不满。中国人传统上对商人就缺少好的印象,“无商不奸”。对商人的骂声自然会响起。
其实,商人这个职业本质就是尽可能利用一些机会去赚钱,赚钱是他们的本性。人为地控制供应量,是他们最有效的赚钱手段。如果一件物品不能垄断,不能控制供应,它再有价值,商人也不会去接触;而如果某种物品,实在是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但是它稀缺,商人如果还能够利用信息上的稀缺不透明,商人也一定会去把它包装成一种商品。前者如同空气,阳光,太有价值,但没办法控制供应,或者说没有机会收钱。后者如一些所谓的古玩、收藏品,包括一些手饰、奢侈品。不管真假,不管是不是老物件,一包装,就价值连城。
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也非常之多,日常用的电信,宽带,因为政府给予特许经营,供应商就那么几个,竞争不充分,自然给了一些商家获取高额的收益机会。他们有意识地把流量分成几个等级,让人们感觉似乎多花钱,多消费。实际上,在供应上成本是一样的,只不过他靠人为地降低一部分人的消费水准,骗得了高端消费者的超高付费。
是商人就要赚钱,这一点似乎没有什么可谴责的。但是,对于一些人为的垄断行为,政府也确实需要给予一定的干预。在某些领域,比如工业产品,供应比较充分,市场可以发挥其调节作用,但是对于一些涉及到民生的领域,特别是老百姓吃的菜、肉、蛋等基本食品供应领域,政府如何发挥其信息统计、保险和收蓄调节的作用,还真是一个问题。
蔬菜生产周期长短相当,信息透明度也比较高,与菜农建立稳定生产供应关系成本也不是特别高。因此,在这个领域里,政府发挥市场引导和调节作用效果会非常明显。政府不是为人民的吗?如果不是服务于某些商人,为他们发财提供机会,那么运用市场的引导,限制投机行为,还老百姓一个稳定合理的菜价,应该是各级政府的本份。
事不难,谁来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