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布拉迪斯拉发 闲话中欧的华人

标签:
旅游斯洛伐克城堡华人文化 |
分类: 游记 |
中欧行记之七:
路过布拉迪斯拉发
闲话中欧的华人
新建的城堡,太新了,没有了旧城堡的味道
离开布达佩斯,车行200公里,就到了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两城之间有E60高速公路,所以差不多两个小时就到了。
斯洛伐克是一个小国,人口只有五百多万。而首都也不过四五十万人,是一个小城市。布拉迪斯拉发,城市的名字叫起来挺拗口,曾经叫过普莱斯堡(德语)。虽然历史上也曾经作过匈牙利的首都,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玛丽娅·特蕾西娅女皇时代,也辉煌过。但是从上一个世纪以来,它就已经成为一个中欧地区的相对被边缘化的城市。在捷克斯洛伐克时期,它是这一地区的首府。从捷克划分开,斯洛伐克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之后,它再次成为首都。但是中国有一个老话,大树下面不长草。距离维也纳七十公里,距离布达佩斯二百公里,如同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廊坊一样。两个大都市之间的一个小城,尽管是首都,也不会有太多的发展。
因为城市不是很大,旅游资源有限,所以行程的安排不是以天来计算,而是以小时来计算的。除了当天中午在此安排一顿午餐之后,因为赶到维也纳还有到奥特莱斯的购物安排,在布拉迪斯拉发的游览时间仅有两个小时。
旅游项目都安排在多瑙河北岸。一个是在原地复建的城堡,另一个是老城。用导游的话讲,复建的城堡尽管也算宏伟,但是太新了,没有了旧城堡的味道。而且也没有进到里面参观的机会,只算站在高处看一看多瑙河,看一看这座城市的面貌。
城堡东南侧的门
在城堡边上休闲的当地人
远处的高高的塔楼,是米加勒门是布拉迪斯拉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现仅存一座塔楼
卖纪念品的小摊
街心的咖啡馆、食摊
摆摊的画家
用喷罐作画的画家
老城市政广场
向喷泉投硬币的儿童
街边演奏的艺术家
友好的当地人
布拉迪斯拉发城中上镜率最高的明星
在国家剧院前有一个长长的花园广场,有很多在此休闲的人,路边也有很多的餐馆。在中欧旅行,感受到,这里的人们,音乐素养都很高了,也太喜欢音乐了。经常会看到路边的演奏,有一些是为就餐的人服务的,收费的一些演奏,也些可能就是一些免费的义演。看到有几位四五十岁的音乐家正在支乐谱架子,整理乐器,做演出之前的准备。但是,我们没有时间等。
准备一场演出,但是我们没有时间等待
街边演奏的音乐家
为就餐者演奏的音乐家
街边就餐的人
布拉迪斯拉发的剧院
在此休闲的儿童,在妈妈的要求下给一个笑脸,但是笑得挺苦涩勉强
在城堡参观的时候,曾遇到两个十来岁孩子,看上去像是华人,就主动上去与之找招呼。孩子似乎听得懂中国话,但是并没有回答,通过其眼神,看到了他们的母亲,就与母亲攀谈了起来。他们是温州青田人,来此做生意的。小孩子也都是在斯国出生的。正在此时,小孩子的父亲也赶过来聊天。这一位四十来岁的年轻人,一个劲地劝我把北京的房子卖掉,那笔钱足够在布市买一套别墅。而且是前面有花园,后面有空地,可以种菜的别墅。并且真诚地讲:你看这里的空气多好,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医疗、教育都免费。你到这里,一定能够多活十年。我笑了笑告诉他,一定少活十年!因为我语言不通,与周围人也没有办法交流,一定会憋死。他讲,他们这里有华人协会,在布市有二千多华人,基本上都是做生意的。从语气上看,这一对夫妇在此生活得还挺满意。那位母亲就是一个劲地抱怨,孩子不会说、也不愿意说家乡话。我以为是不会说汉语,她讲,普通话还可以,但是不会讲他们青田话。哈哈,真是中国人的心理。忘不了故土,忘不了母语。
走了这几个中欧的国家,华人的人口与城市的繁华程度似乎是成正比的。前文讲过,在波兰,街上几乎见不到华人,亚洲人都很少。在匈牙利,除了游客之外,也没有见到有什么华人。旅游团去吃饭的餐馆,还有当地人在打工。这与在西欧见到的情况很不一样。在巴黎、在米兰,遇到过很多中国人,有留学的,打工的,也有做生意的。相比原来的东欧国家,经济相对发达的奥地利,华人也相对多一些。不光街上能够看到华人,还遇到不少华人儿童。在维也纳城市公园西南,贝多芬雕像西南侧那橦建筑里就有一所中文学校。在此遇到了几位的来此上学的华人小孩。聊了聊,他们都是在此做生意的华人子女。看了看学校的名字,知道是一所华人开办的中文补习学校。中国人似乎不忘故土,不忘自己的根。几位小孩子,虽然都是在奥地利出生,但中文都说得都非常好。
来中文学校上学的一对姐弟
滑着滑板来上学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