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 |
为艺术家的“还俗”而悲
昨天,或者是前天,在电视上看到了个节目。节目内容是一群专家,包括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礼仪专家(反正是一群自身都非常鲜亮的人),帮助一位毕业于音乐专业的青年人,让他学会如何与其身为空姐的女朋友搞好关系。过程包括让这一位不修边幅的人搞一下个人形象方面的调整,再有,教一下他如何为其女朋友做一顿她爱吃的西餐。
看了这一个节目,感觉很不是滋味。不是说这些专心理学家的提法不对,礼仪专家的做法不正确。不是,她们做得都非常好,做得都非常专业,都无可挑剔。也不是说这些做法不合我的一些品味。首先,我没有那么高的品味,其次,我不会因为自己达不到这等品味而“吃不到葡萄,就说是酸的”,好东西就是好东西。不是因为这个。只是内心中感觉这种辅导对于这样的一个年青人似乎不是一种帮助,而是一种蹂躏。
人生活于社会之中,必须掌握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手段,搞好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关系。这些都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技能。有的时候,人必须学会把自己的一些棱角磨掉,因为谁都不喜欢太有个性,特别是太自我的人。但是,有几类人却不能是这种人,凡是献身于精神世界的人,包括一些科学家,一些艺术家,也包括一些极专业的宗教信仰者,都不能把自己变成这种人。因为一旦自己变成了一个世俗之人,他的专业就基本上被荒废了。应该说,这些人是生活于精神世界里的人,这些人的精力和能力都在于他们对于自我、包括自我与自己所理解专业的一些感知。这些东西是他们创造的源泉,是他们存在的根本。一个画家,如果天天想象都如何能够讨好观众,如何能够卖个好价钱,这样的画家是画不出传世之作的。一个科学家如果不是生活在精神追求的世界里,每天都想象着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想象着别人的看法,他也很难做出超人的成就。梵高、高更这些画家,贝多芬、莫扎特等等音乐家,还有数不清的作家,哪一位像一个政治领袖一样去讨好他人呢?艺术家的价值就在于他对于自我的感知,对于自我的阐述,如果一个艺术家不是生活于自己的世界之中,这样的人很难做出能够让他人赏识的作品。
千百年来,做科学家(有的时候,因为成果有一些直接的功用,生存条件还好一些),做艺术家,包括做真正的宗教信仰者,都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行当,都注定其一辈子不会有世俗人所认可的快乐幸福。进入现代,或者说后现代,社会对于很多东西有了更多的宽容,这些人能够去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这些人的生存条件好了一些(如巴黎能够养着那么多不成名的,不成事的艺术家。美国养了那么多一辈也做不出成绩的科学家),但是在很多环境之中,这一类精神追求者的命运还是非常不得意的。一方面是对精神追求上的恣意干涉。如一个作家必须写什么,必须去表现什么,不如何,就如何等等。还有就是世俗眼光的蔑视。人们永远不会认为他们是正常人,永远不会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成功。“钱,名,奖”,是世人衡量艺术家的标准。
当然,一旦一个艺术家没有了“钱、名、奖”这些能够为世人所理解的条件,一旦他们被世人认为是失败者。除非艺术家还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能够把握自己的存在。特别是艺术家还愿意把握自己的存在,还能坚持自己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精神专业工作者的立场。(当然,既没有了“钱、名、奖”,又缺少了有钱人,爱好艺术之人的资助,艺术家自然会穷困潦倒,生活在社会的边缘,生活在社会的下层了。)否则,艺术家就必须“破身”了,艺术家就必须为了迎合他人的需要而还俗了。
我之所以说一群专家为这一位青年人所做的辅导,不是帮助而是一种蹂躏,就在于此。她们挽救了一段好的姻缘,挽救了一个落魄的年青人,也许因此而让中国失去了一位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