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点参加了小溪幼儿圆里的家长会。本以为是一般的谈谈孩子表现的家长会,听下来才知道是一次家长课堂,感觉很有意义。
周园长先从“我们该怎么爱?什么是爱?为什么要爱?”这个话题开始了交流,综合了妈妈们回答的怎么爱孩子的内容后才发现除了溪妈说的“记录成长”这一项外,其他诸如亲吻、抚摩、鼓励、批评、言传身教等等诸多方式竟然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方式。这平常倒是没想过,突发奇想:人是不是应该只象动物那样爱孩子,才会真正给孩子充分的心理自由,才不会被大人的价值观、功利性太过束缚,导致园长所说的成长中的身心分离?
时间关系,只简单把溪妈在小纸头上做的笔记摘录一下,以后再仔细消化:
1.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首先举了何田田的案例,说明2岁的孩子,处于构建自我的探索中,迫切地想成为她自己,她要用语言、行为试探她自己的力量,这是她发展自我的需要,不需太过紧张,只需冷处理即可。
2.爱孩子就要帮助孩子,满足他成长的需要
要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发育。周园长、李老师、薛老师用身体演示了众多妈妈习惯性的指责、呵斥造成孩子成长中身心分离的过程,指出在孩子该发展自己的心理、能力时往往因不合家长的价值观而被家长束缚,而到了各项能力应该爆发的时期却又常常指责自己的孩子落伍。这其实是很多大人,包括自己在内的习惯性行为,不时时提醒真的避免不了。
3.爱是给予孩子成长的能量和活力
总的来讲是要给孩子以充分的认可、精神空间,家长要以自己积极的情绪影响孩子。
4.爱是解决孩子生命成长的法则
简单介绍了敏感期、吸收性心智、精神胚胎。除了敏感期外,后两个词汇妈妈是第一次听说,也没展开讲,有待以后继续学习。
5.爱是为孩子提供成长中的各种环境并保护
不只是空间环境,更包括人文环境。这部分内容,通过几个幼儿园小朋友的案例,妈妈理解得比较透彻了。
6.爱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建构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方面讲的是父母自己的事情了。
人是有两次生命的,第一次是已经经历过的、依附于父母的成长,第二次就是随孩子一起的成长。可以从第一次被动成长中反思总结,从而把握第二次主动成长机会,收益者是自己,更是孩子。
爱—→自由—→兴趣—→专注力—→知识
以小雨绘画的案例揭示:爱会带来心理力量,从而让孩子自我克制,完成自我挑战。以此解答家长们关于爱和自由理念教育下的孩子能否顺利融入常规教育的疑虑。
总而言之,这次家园交流算是成功的,直到快12点提问的家长还兴趣甚浓。这一方面是幼儿园完善幼儿教育、做到家园一致、保持有效沟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园在秋季入园流失了十来个孩子后吃一堑长一智的举措,就是不仅用爱和自由的理念教育孩子,还要教育家长,从而让家长认识到幼儿园的价值,放弃权宜之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