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2)

图1
宁静的村庄
初四下午,小雨还在下。
我们打着伞,来到黄山黟县碧山村。
粗粗一看,碧山村是个普通的村庄,与徽州其他村落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这里不是旅游点,不收门票,游客不多,气氛宁静。
街上极少行人。
白墙黑瓦、雨水打湿的蜿蜒曲折的石子路,透露着南国雨巷的韵味。

图2 街道
如果说上图只是一条雨街,不能称之为雨巷的话,那么下图算不算是雨巷呢?

图3 窄巷
走在碧山村里,感觉时间在这里仿佛静止了。
唯有荒弃的古宅,告知路人岁月的流逝。

图4
古宅
然而路边的这座“碧山敬老院”,却是我小时候常见的建筑。
我相信它原来一定是个大礼堂。村里开大会、放电影、看演出什么的,必定就在这里。

图5
碧山敬老院
还有下面这个“工销社”。房屋和里面的陈设颇似当年的小商店。
至于“工销社”,我觉得从前不会这么写,应该是“供销社”。只有今天的人,为了吸引眼球,才会用同音字代替原来的字,造出一些新词来。

图6
工销社
我们来到一家名为“筱馀园”的老房子参观。
这是一个典型的徽派民居。门上方照例有一个做工精致的门楼。这种门楼应该是大户人家的标配吧。

图7
筱馀园大门
进门后院子套院子,每个院子的周围都是木结构的小二楼,门窗和栏杆以花样图案装饰,中间有天井。

图8
筱馀园内部
如今的筱馀园虽然是文物保护单位,但已经改造成了特色民宿,屋里有壁炉、西餐桌等外来设施。但筱馀园的总体感觉还是传统徽派民居,在屋里走一走、坐一坐,仿佛回到了明清时代。
如果碧山村就上面这些街巷和建筑的话,那真的就和一般徽州村落没什么区别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碧山村,居然有一家号称“中国最美书店”的“碧山书局”。
碧山书局在一个外表和筱馀园有些相似的老房子里。

图9
碧山书局外
里面空间很大,原先是个祠堂。
正中有天井。书籍放置在四周的桌案及墙边的书架上。天井下有花坛,上面摆放着盆景。
一盆盆绿树和鲜花,给书店增加了不少生气。书香中带上了花香。

图10
碧山书局底层
书局上面有个小二楼。一面是窗户,两面立了书架,剩下的一面挂满了外国名人的照片。中间是一张长条形的书桌,靠窗有一排园桌和椅子。
书局二楼是读书、休息和观景的好地方。

图11
碧山书局二层

图12
碧山书局屋顶
书局里有很多书。粗略地看了一下,文史旅游类的书居多。
虽然几乎每个到碧山村旅游的人,都要到碧山书局逛逛,但我不相信书局里的书会有很好的销量。
有一点可以肯定,碧山书局的出现,给碧山村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极大提升了碧山村的格调和品味。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的乡村都有这样的书店,如果这种书店并不是由某些艺术家策划的乌托邦艺术计划的一部分,如果乡村居民就像需要日常生活用品店一样需要书店,如果所有的旅游点不再销售那些了无新意、大同小异的纪念品,不再把古人的名字和肘子猪蹄绑在一起……那时的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还要不停地强调文化自信吗?
在碧山书局外面的围墙上,有几个小书龛,摆放着一些旧书籍。这种设计、创意、陈设、或者说装饰……我从未见过。
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些书放在那里,没有被人破坏,没有被人拿走呢?如果放的是别的东西,结果会怎样呢?

图13
围墙上的书籍
临走时,特地去看了看村口的宝塔,并最后拍了几张照片留念。

图14
宝塔
由于下雨和时间关系,我们在碧山村只呆了很短的一个半小时。
其实,碧山村是一个需要花些时间来仔细品味的徽州乡村。
与当下很火的其它一些徽州古镇相比,碧山村不缺古建,不缺文化,要是再有水口、廊桥之类如画的景色,那就完美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