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蜢这个词,在现实生活中不常用,估计它是翻译英文Grasshoppers而得来的。

螽斯的须子长,俗名蝈蝈
草蜢到底是个啥玩意?先看下面这个图。
直翅目的昆虫,分为蝗、螽斯和蝼蛄三个亚目;蝗亚目底下,是剑角蝗科;螽斯亚目底下,含螽斯科。这两科的划分,实际上是按照虫子头上的触角,也就是须子的长短来决定的,须子短的是蝗,长的是螽斯。蝗和螽斯加起来,也就是短角草蜢和长角草蜢加起来,就是草蜢了。

再通俗一点,所谓蝗,指的就是常见蚂蚱;所谓螽斯,说的就是蝈蝈。蚂蚱加蝈蝈,统称草蜢。
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名词,就是“蝗虫”,英文叫Locusts。蝗虫,其实指的是处于聚集状态短角草蜢。

蝗虫的须子短,眼睛大,俗称蚂蚱
说蝗虫是最美的昆虫,脑子进水了?在中国历史上,蝗虫这个不起眼的小小的昆虫,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曾经啃食了多少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由此造成的大饥荒,又曾经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直到今天,人虫大战仍未了,每见到它,人们还会想起那不堪回首的痛苦往事。
大多数人心里痛恨蝗虫,把蝗虫视为敌人。
但是实际上,蝗虫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无害的,它们处于一种“孤立”状态。只有当干旱或食物短缺时,蝗虫才开始慢慢地聚集在一起,从而进入一种“群聚”状态,进而变成一个极具攻击性的大群。
在群集之前,蝗虫会发生一系列戏剧性的身体变化,它们的体色会逐渐加深变暗,肌肉会更加强壮。

蝗虫的两种不同状态,群聚态(左图)和孤立态(右图)
(摘自国外网站)
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最常见的是下面的这种叫做短额负蝗的蝗虫。在夏天的时候,它是绿色的;在秋天叶子黄了之后,它就也变成黄色的了。我觉得它的体色变化,似乎与孤立和聚集状态关系不大,而是由它的保护色的变化或虫龄的大小不同决定的。

夏天的短额负蝗

秋天的短额负蝗
两年来,在北京四环路以里,我没有发现螽斯的踪迹。今年的螽斯片子,都是在北京郊区昌平和怀柔拍的。

这种螽斯的腿长须子长,背上还有条状线

这种螽斯的肚子大,应了大肚蝈蝈之称
今年夏天在内蒙古辉腾锡勒草原,发现蝈蝈特别的多。貌似只要一弯下腰去,在草里就能逮到一两只蝈蝈。更有甚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草原蝈蝈会悄悄地钻到人的被窝里来。

爬到床上的蝈蝈
拍摄草蜢,难度系数中等。蝗虫虽然爱蹦,但却并不很怕人,对镜头也不甚惧。螽斯行动稍缓,喜欢在叶面上一动不动地休息。今夏我曾经拍完一处螽斯后,到别处继续游玩3个多小时,回来时发现它还在原地趴着。不过螽斯似乎比较喜欢背阴的地方,拍摄时脚架和灯光伺候是必须的。
下面这张片子,是我在怀柔喇叭沟门乡拍的。
十月三号那天早晨一打开门,我发现有一只绿色的昆虫,一动不动地趴在门边上。我估计可能是夜里气温低,把虫子冻得够呛,想爬到屋里取暖来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院子里的花草上。开始它还吃力地爬了爬,过了一会儿就定住不动,摆好POSE等着拍摄了。

蝈蝈绿
我在它的头顶方向,放上一个加了柔光罩的SB-600闪光灯,作为顶光(照片其实是竖着拍的,为了便于电脑上观看,顺时针转了90度);在身体侧面,用加了柔光罩的机顶灯作主光。两灯均由TTL自动控制,SB-600补偿减1,机顶灯加1。当时现场光很暗,拍摄光线主要来自闪光灯。这是一张光比控制得较好,光线比较柔和的照片,很好地展现了螽斯身上碧绿的颜色和细腻的纹理。
本文开头的那张照片和这张照片的模特相同,只是布光上采用了逆光作辅光,使虫子产生半透明效果。
不说别的,从摄影的角度上来看,草蜢很美,对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