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可乐带来的焦虑
(2017-11-30 09:25:50)
标签:
自闭症焦虑 |
分类: 教育训练 |
一瓶可乐带来的焦虑
“今天在**川菜馆买了一大瓶可乐,一大瓶可乐都喝完了。”
“中午在午休班兴奋了。”
“还买了一瓶冰红茶,冰柠檬红茶是可以喝的。”
......
一下地铁,他就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其实,之前他就打电话通报过了。最近他对于自己花钱,充满了自信和快乐。中午他不仅买了一瓶可乐,还自己点了碗肥肠酸辣粉,他说食堂的饭没吃饱。
“哦,是吗?兴奋了,是怎么兴奋的呢?”我问。
“坏笑了。”他答。
“可乐是一大瓶还是一小瓶呀?”假装随意地问他。
“是一大瓶。”后来又很坚定地说是一小瓶。
在喝可乐这件事上,我既不能表态说他是对的,也不能说他不对,只好用最简单的“哦,是吧,知道了”来回应。
(自闭症孩子容易兴奋,对于咖啡、巧克力、可乐这类的东西,我们是敬而远之的。)
“买可乐没有请示妈妈,不用请示妈妈。请示妈妈了吗?”他开始焦虑。
我一边开车,一边应付地回应,“没事,不用请示,喝了就喝了吧。”
他很敏感,尤其对我,是能够听出话后面的态度的。我确实为他喝了一大瓶可乐而有点不高兴,又不得不假装不在意。他识破了我的伪装。
焦虑一直延续到回家。爸爸下班回家后,他迫不及待地告诉爸爸。他是想看爸爸的态度。爸爸刚开口说“可乐要少喝”,我赶紧暗使眼色,这次爸爸变聪明了,立即心领神会。
“康康是大小伙子了,买一瓶可乐,完全可以自己做主。”
“偶尔喝一瓶可乐,没有关系的。你看杨杰哥哥也经常喝可乐。”
“这就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不用太在意。”我和爸爸一唱一和。可能是看到我们脸上真诚的表情,他皱着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来。
这才终于踏实了。
对于青春期的自闭症孩子来说,焦虑无处不在。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带来的焦虑,另一方面是自我认知和行为冲突引发的焦虑。
外部环境带来的焦虑就不用说了,随时都可能有,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
康康现阶段的焦虑,主要来自他的自我认知和行为的冲突。比如说,中午在饭馆吃饭,他点了一碗杂酱面,面上来后他不想吃了,一口没吃,然后他开始自责浪费,说下次就不点了,不能浪费。这个时候,即使我态度平和地安抚疏导,他也不是马上可以云开雾散,必须自己接受这件事情了,才能够过去。当然,如果我们不小心再现场说教,那后面就惨了,得费尽周折才能够缓解。
他总是担心自己做错。类似的事情很多。
刚好写到这里的时候,在金羽翼上健身操课休息,他从楼上下来在饮水机上接了杯凉水,小黄姐姐随口问他:“康康你喝凉水凉不凉啊?”他立马觉得自己做错了,马上转向我:“妈妈我喝凉水!”“小黄姐姐我喝凉水不凉。”语气透着不安。
他为什么会对普普通通的一句话过度反应呢?他觉得小黄姐姐是在教育他。究其原因,除了认知理解的不足,他听不懂这样的对话是人与人之间再正常不过的交流。更深的原因,那就是我们从前灌输给他的概念是,喝凉水对身体不好,所以别人一说,他立即觉得是在批评他,而对于批评,他总是非常焦虑。
至于为什么会不能坦然接受批评,原因就更得往前追溯了。自打两岁多被确诊为自闭症,他的世界里充满了被教育被干预被管教被评判,导致了他现在的高度紧张。
写到这里,想起两年前在康纳洲听一位台湾老师讲课,提到在他们机构里有一个大年龄的自闭症孩子不能叫他名字,只要一叫他名字他就会生气发怒,为什么呢?因为这么多年叫他名字的时候,总是在批评他或者教育他,以至于他现在一听到叫名字就过激反应。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就拿康康来说,现在无论做什么事情,即使很小的一件事情,都要请示。请示是为了得到肯定,因为他太不自信,总担心自己做错。那么现在的问题在于,他的自我意识在迅速提升,迫切地想自己作主,却又担心做得不对或做得不够好,行为上果断地以自己为主,内心又提心吊胆担心事情做得不对,所以凡事都请示汇报,准确的说是通报,因为他的请示常常是在事情做过以后,对于他没完没了的请示,比如妈妈喝过的茶叶是不是可以倒掉,烧的开水可不可以倒进凉杯里,毛巾可不可以反过来挂,衣服可不可以顺过来,手机的短信可不可以删......(而这些确实是以前他做的时候我们多多少少纠正过或者我们反应过度的,比如删了我微信,倒了我还要喝的茶水等等小事)我们有时候也很烦心,结果就是他的焦虑纠结。
抽丝剥茧,发现当前的问题,其实是早年的因,现在的果。
当下我们能够做的,只能是找补。用我们的爱和真正的接纳,来修复早年不恰当的教育对他的伤害。当然,还得有科学的武装。
必须要说的是,孩子与孩子不一样,有的孩子天生敏感,而有的孩子却本来就钝感,而康康,恰恰属于过度敏感那一类的。
如果你的孩子是钝感型的,那么恭喜你,你的日子比我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