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里路自驾游--边走边品味

标签:
旅行美食 |
分类: 在路上 |
旅行中遭遇美食,对于我来说,是额外的奖赏。美景和美食,孰轻孰重,得看同行的人是谁。比如,跟着中年人,带着青年人,扶着老年人,那这趟旅行,美食的份量自然是重的。
国庆8000里路自驾归来,中年人津津乐道的不是长白山的秋色,天池的壮丽,一眼望三国的有趣,而是那几顿念念不忘的舌尖之美味。
羊杂汤
此行的第一站是赤峰,赤峰离北京不远,四五个小时轻松抵达。到赤峰当然首选去年曾住过的赤峰宾馆,那里的自助早餐羊杂汤和奶茶都棒极了。可以说,赤峰宾馆的羊杂汤,开启了此行我们对美食的向往。中年人早已背叛了他的南方胃,不爱重庆火锅却偏爱北方的涮羊肉羊杂汤卤煮之流。。。据说,那天早晨他是连吃三大碗还继续想,实在是好。
确实好,不喜欢牛羊肉的我也不得不赞,赤峰宾馆的羊杂汤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最地道的吃了还会再想的。那一锅实实在在的干货,那地道纯正的味道,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羊杂汤一直滋养着我们从赤峰到几百公里外的松源。
或许是做得太有特色,小服务员很严肃地告诉刚举起手机的我,不~许~拍~照~
乌拉街满族火锅
说起来,差一点跟乌拉街满族火锅擦肩而过,如果没有离开了再掉头回去拍那条废弃的铁轨的话。当然,得感谢我那点矫情的文艺情结。旧铁轨,北方之秋,冷雨,荒草,旅人,还能有比这更文艺更适合拍大片的么。。。事实是,铁轨不够长环境不够简约,模特风尘仆仆不够美,大片没拍成,却意外收获了重回乌拉街,吃到地道的满族火锅。
在说火锅之前,必须先说一下松花江西面的乌拉街满族镇。
网上是这样介绍的:乌拉街满族镇,中国满族第一镇,满族主要发祥地之一。清代十二任皇帝,有五任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被清王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去乌拉街的那天早晨,暴雨如注。隔着车窗,透过雨雾,看到的是一条破破烂烂脏乱无比的街道,开车转了一圈,跟历史有关的或许就是那一处关着门的老建筑。至于古城墙及千年古树,影都没有。中年人惦记着满族火锅,路边有一家大路店,正在大办婚礼。中年人提议,要不去吃顿火锅,我未置可否。这样的店,我是没有进去的欲望的。不甘心几十公里冒雨赶去什么也没有看到,开着车继续转悠,柳岸边花明,古城墙、千年古树遗址突然出现,心花怒放。
雾淞岛与乌拉街紧邻,冷雨萧瑟中逛完雾淞岛,又冷又饿,准备打道回城,中年人仍然不甘心,说必须吃口热乎的,热乎的当然火锅最佳,他继续坚决提议吃满族乌拉火锅。来来回回在街上过往几趟,我看到路边一个不大的石门坊里面,好像是一家火锅店,穿过古朴雅致的石门坊,门边立着比康康还高还大的铜火锅,嗯,应该差不了。
果然是好,一边吃一边赞。表面看跟北京的涮羊肉差不多,也是很简单的小料,味道却特别的好。至于味道好在哪里,我没有琢磨明白。他的汤里加了螃蟹熬制,北京的涮羊肉汤料里是没有海鲜的。另外,吃到最后,倒一大盘东北酸菜下去,很得中年人喜欢。
吃完之后回酒店百度,才知道我们歪打正着,去的凤吉园贾家满族火锅是一家百年老店,创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130余年史。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拉街现存唯一的百年老店。其独特的风味和精细的传统加工技艺,历代多有赞誉。时任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正三品总管等官员宴请贵客经常光顾此店。创始人—贾福,也曾被召进京,到清宫御膳房料理传授乌拉满族火锅技术。
当中年人知道吃的火锅不但吃到了美味还吃了历史吃了名气,更是自得之极。
东北大锅炖贴饼子
到长白山二道白河镇已经是下午了,从珲春图们过来一路风雨兼程,简直就是饥寒交迫,酒店住下外出找吃的。问在二道白河镇置业正在回京路上的好友什么好吃,还没等到她的回复我们便找到了这家美人松公园对面的“自家大锅炖”,迫不及待地进店落坐。长白山实在太冷了。想着一大锅热腾腾的乱炖,还有香喷喷的玉米贴饼子,顿觉温暖起来。店小二麻利利地端来一大盆小鸡、蘑菇、土豆等,汤汤水水倒入大铁锅,添柴加火,不一会儿,香飘四溢,老板娘端来玉米面,三下五下在锅边贴了一圈,八个,个个大又厚。中年人要了一瓶东北二锅头,就着烤得黄黄焦焦的贴饼子,很是惬意。不得不说,玉米贴饼子的味道好极了,天天喊着减肥的我也连吃两个。
那顿饭,可以说是此行吃得最香最满意的。舔着肚皮出门,康康很高兴地说吃嗨了。第二天,从北坡下来,原本应该立即赶往西坡入住,一家人都念念不忘那锅关东炖,一致赞同绕到二道白河镇再吃一顿铁锅炖鱼。吃饱喝足才恋恋不舍地赶夜路100公里到西坡住下。
汇报给好友,好友说,关东情的铁锅炖,她家小朋友吃得裤腰扣都崩开了。
除了这几顿记忆尤其深刻的,令我们满意的还有,在吉林吃到的“朴大人烤肉”,在长白山的西坡强恩假日酒店吃到的东北家常菜的煎饼盒子,以及盘锦一家酒店吃到的河刀鱼和蟹黄豆腐,都是吃过便难忘。
8000里路自驾游之舌尖美味,以我们从盘锦带回稻田蟹品尝完美收官。
相关阅读: 《8000里路自驾游--外婆在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