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康康日记想到的自我意识教育

(2015-09-15 15:50:29)
标签:

孤独症

自我意识

甄岳来

教育

分类: 教育训练

从康康日记想到的自我意识教育


周末,康康陪姑姑购物,回家写了日记 《我帮姑姑指路》。那天他陪姑姑购物,给姑姑指路(去西三环公主坟,姑姑G7不会走,康不让用高德地图,说他知道怎么走主动给姑姑指路并指对了),姑姑请他吃了他最喜欢的海底捞火锅,火锅他盼了整整一个夏天。原以为,他一定会详细地记录吃火锅,按从前的标准套路,跟谁吃的,在哪吃的,吃了什么菜,什么味道,怎么好吃,还想吃,最后结尾今天我很高兴。但没想到的是,他却选择了另外一个主题“指路”,吃火锅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他为什么选择写“指路”而不是吃火锅呢?我想是因为指路被姑姑肯定,自信心得到极大满足。日记的结尾是“我给姑姑指路很有方向感”,自我肯定。他内心是多么盼望被肯定被认可被表扬。由此,我想到了今年七月听甄岳来老师的讲座《自闭症社会性康复教育---自我意识养成》。

 

讲座之前我跟甄老师通过一次电话,甄老师问我对自我意识的理解,以及康康的自我意识是怎么教的。我说,康康自我意识在提升,现在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想什么都做好,但能力又不够,因此自己会有很多纠结。另外,他的自我意识在发展,但我却没有跟上,在对待他的态度上,仍然把他当成附属,而不是一个独立的青年人,他总是被安排,被教育,被指使,基本还以我的意志和想法为主,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放手,尽管主观上我并不希望这样,但客观事实就是这样的状况。至于对自我意识的理解,我支支吾吾语无伦次说不出所以然,只是坚定地表示,一定要去听课,这次讲座对我太及时了太重要了等等。

 

甄老师和李忠忱老师整整讲了两天。大家都知道,甄老师身体不好,拖着病体给大家讲课,因此这次讲座格外珍惜。她讲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孤独症儿童自我意识的养成,社会融合教育中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及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要不要告诉孩子是自闭症,什么时候讲怎么讲等等。李老师系统地讲了“自闭症孩子与普通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差异与教育”,景琳的教育是按普通人的教育思路走的,也因此受益,家长需要全面了解普通儿童的发展规律,不能先入为主,全照特殊性走。内容很多,我听得云山雾罩,本想课后仔细消化,却被之后的康纳洲三周年,暑假旅行、中秋月饼推广等等日常杂事所绊,未能好好再看书学习消化。总而言之,先给自己找一大堆不学习的理由。

 

前些天阅兵放假,本想整理笔记消化学习,然后,康康就开学了,我开始陪读,再后来又学上了摄影。。。我怎么这么忙!

 

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的认识,自我意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人出生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观未分化的状态。

社会自我。3岁到青春期,这是孩子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通过幼儿园、学校教育,游戏、学习、活动中的不断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逐渐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等,能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行为。这个阶段,孩子主要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主要服从于他人的评价。

心理自我。指人进入青春期以后,开始清昕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喜欢用自己的体验和观点去评价外部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追求。。。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

 

通过自我意识的概念和自我意识的三个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现状,分析他在自我意识的哪个阶段。康康基本上处在“社会自我”阶段,某些方面在向“精神自我”上靠近,但并不成熟

 

自我意识的概念中很重要的是关系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对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康康时常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有诸多不合适的语言和行为,是由于他无法清晰地界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并由此把握调节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思维。同时,我们也明白,是他自我意识的能力还没有到达这一步,是他不能而不是他不愿意。人与人的关系多复杂呀,普通人把握这些关系尚且困难,更何况自闭症孩子。先感叹一下,该教还得教。

 

说到自我意识,当然绕不开社会性教育。在孩子的康复教育上,我们一直在做孩子的社会性康复。关于社会性,从2006年第一次听甄老师的课开始,已经十年了。这十年,我们一直在学习在进步。那么,自我意识跟社会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社会性概念的核心是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理解、把握和调节的能力。在所有社会功能中,自我意识是重要组成部份,社会性的核心是自我意识。这一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个体与他人、社会相融的程度。判断一个孩子的康复,主要看他的自我意识水平。

 

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不容质疑,自我意识的培养,附着在各种能力,各类活动之中。关健是家长要有自我意识这根弦,时刻有意识地把自我意识的培养贯穿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自我意识如此重要,那我们应该怎么教呢?先了解自我意识的结构,即自我意识的内容和自我意识主要方面。

自我意识的内容:

物质自我:

我有什么?物质世界中什么是属于我的?我的身体(我的身体感觉);我的名字(“我”的使用);我的东西(包括家庭财产);我的家庭成员(父母等);我的衣着形象(我是什么样子)。区别“我的”和“他人的”,建立“归我所有”的概念。

物质自我发展,普通儿童学前阶段完成,孤独症孩子在小学中年级完成。

社会自我:

我是谁?我应该怎么做?我的身份(在群体中我是谁);我与别人的关系(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关系);我应该做的事情(与身份对应的事);我做事情时应该遵守的规则(不同身份的行为规范);我的行为(知道我做了什么)。建立我的身份概念,知道在不同的人群中我的不同身份。

社会自我发展,普通儿童小学阶段完成,孤独症孩子小学高年级直至中学阶段完成。

精神自我:

我的智力、性格、看法、观点、荣誉、尊严、能力、感觉;我的荣誉(别人怎么评价我);我的自尊心(别人是否喜欢我);我的价值(我是否有意义);我的心理活动(我是否觉得生活快乐)。了解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心理特点,知道是什么样的人。

精神自我发展,普通人青春期完成,孤独症人成年后完成。

 

自我意识主要方面:

自我认知:我是否知道我自己,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形成自我概念,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我是否能够接受自己,自尊、自豪,自卑、自责。培养自尊和自信。

自我控制:我是否能够控制自己,自律、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培养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

先有自我认知,才有自我体验,最后才是自我控制。以照镜子为例,照镜子觉得自己很美(自我认知),心里很得意(自我体验),不能多吃,保持身材(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的教育

甄老师把自我意识的教育分成四步。

第一步,父母老师先了解自我意识在社会性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将自我意识教育放在比其他知识和技能训练更重要的位置;

第二步:不仅通过语言,更要通过动作和活动,让孩子生活在人群中,让孩子为自己,为家里人做事情;

第三步: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性评价别人的行为,评价孩子的行为。不是孤立地评价孩子行为本身,把评价放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第四步:在人际关系中学习,家长要给予正常示范,孩子做错了事情,要让孩子承担后果。

由于我们的孩子全面性的发育障碍,他们所有的障碍,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其社会性发展。语言障碍,使他们不能正常地使用沟通工具;认知障碍使他们无法理解行为规则,无法理解人与人关系。我们知道,社会性发展的成熟水平,要依托孩子的认知能力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行为规范的内容,要依托孩子的语言能力进行有成效的沟通,要依托正常的情感机制,维系与他人之间的精神纽带,还要依托控制能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协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

 

孤独症孩子康复的过程就是他们从自然人走路向社会人的过程,就是这一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一个人无论丧失了什么具体能力,只要他对人与人的关系有正常的认识与把握,他就是社会人,具备社会性。

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回到起点,从孩子的认知理解开始教,认知积累足够,理解力提升,社会性才能往上走。写到这里,又想起甄老师关于社会性教育的总结:以生活感知为基础,以智力开发为依托,以社会功能为目标。正如跟甄老师聊天时谈到,这简单三句话,实施起来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这些年,在康康的社会性康复教育上,一直是照着这个思路在做,收获很大。孤独症孩子的教育,困难重重难度巨大,即使这样,我们也要放平心态,树立正确的理念,找到正确的方法,设立目标,合理期待,长久地坚持。

我始终相信,坚持就有收获。

 

附:李老师关于孤独症孩子情绪的重要性,跟大家分享:

   自闭症孩子成长中,消极、挫败体验特别多,对自闭症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影响巨大。国外受虐儿童研究结果显示(受虐包括忽略、冷淡等),若8年积累受虐,大脑发育造成畸型化发展。而抑郁症是4年。

   自我意识在自我情绪体验这块,跟情绪情感交叉。特别需要关注自闭症孩子的情绪体验。每天让他开心快乐非常重要。保护孩子情绪体验非常重要。

   进入学校不算成功,在学校快乐才算成功。

   绝对不可以牺牲情绪学认知。桌面教学出情绪可移至自然生活中教

   青春期情绪迭加效应,出现癫痫。

   情绪失控。一件小事可诱发,即负面情绪的条件反射。

   注意力不好是自我调控出了问题。

   社会化自我,把自我摆在社会关系中,先得理解别人的看法,解读别人的心理状态。

   孩子上小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提高整体适应力,沟通、从众,理解别人的想法。

   分享是体会别人的想法。

   鸡毛蒜皮少计较,原则问题不让步。

   教育好一个家长,等于康复好一个孩子。水涨船高,妈妈是水,孩子是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