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康康学思维(二)
(2010-11-09 10:55:50)
标签:
自闭症孩子思维学习摸索杂谈 |
分类: 教育训练 |
写在前面:我和康康学思维(一)发给甄老师后,几天前甄老师回了邮件,说她先忙点别的,过一段时间回我,说她想着这事呢。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你不容易。”
看着“不容易”这仨字,我笑了,我把它作对我的肯定。看我吭哧吭哧埋头苦学,才整出这么点体会,确实不易。不管怎么样,继续,不写出来,甄老师又怎么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呢?
我和康康学思维(二)
逻辑思维能力即一个人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具有的抽象概括能力、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思维能力有两个关键:概括能力和找关系的能力。前面说了抽象概括能力,今天接着说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
万事万物相互关联,但是,在自闭症孩子眼里,事物是独立存在的,比如看一件东西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是整体,而是局部,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林”,因此,他们获取的信息是割裂开的,是不完整的。
要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首先得知道关系是什么东西。甄老师把关系分了类。 1、关系的内容(客观关系),2、关连的程度(关系的远近),3、关连的方式(关系的表达方式)。
下面,分别阐述:
1、关系的内容(客观关系)包括:
场所关系:比如医生和医院的关系;
因果关系:因为下雨所以地湿;
包含关系:5包含5个1;
整体与部份关系:方向盘是车的一部份;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鱼生活在水里;
动物和食物的关系:鸟吃虫子;
功用关系:杯子是喝水用的;
繁育关系:父母生养孩子;
种属关系:猫是兽类动物;
季节与作物关系:冬天梅花开;
时间顺序关系:6点过去是7点,过去现在未来等;
2、关连的程度(关系的远近):
直接关系,间接关系。
3、关连的方式(关系的表达方式):单句和复句。
复句包括: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近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解说复句。
先说关系的内容。
甄老师罗列的这十一种关系的内容(是不是还应该加上空间关系,比如上海、北京不同的地方转换),其实我们在李忠枕老师的学具里早就见过,那套学具,几乎将这些内容全部涵盖(遗憾的是,那套学具来我们家至少三年了,一直没有好好地用过,现在才又捡起来。汗~)。难怪在那封《思维让孩子上台阶》的信里,甄老师说她剽窃了李老师的很多东西,呵呵,果不其然。那天在我家,甄老师用学具做了几个与关系有关的智力题,康几乎全军覆没。当时我后背一直冒汗。甄老师在信里也提到了这件事。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这一段意思,再原文摘抄甄老师的信:
我们需用理解的是知识价值向智能价值转化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学具只有三个盒子,六本书,就可以训练思维呢?我想你现在肯定理解了。认识一个狮子,认识一个老虎,再认识一个熊猫,直至孩子会给上百个具体的动物命名,都这是数量的增加。只认识了两个动物,孩子能够比较出不同,概括出相同,这就是智能,这就是质的飞跃。孩子能够分别完成“把鸟类动物拿出来,把兽类动物拿出来”,“把动物拿出来”的指令,说明孩子理解了类包含的逻辑观念,这就是智能。当我们让孩子将两个积木上的图画连起来说句子的时候,这就是在建立事物之间的关系。。。。。。“把你的积木分成两组”(好象康没有听懂这个指令),程度差的时候可以用动作完成操作,程度好的时候可以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结果。学具只是思维训练的启蒙工具,通过学具的使用,你会领会我所有讲的思维的道理,然后就要走出学具了,一定要让思维训练走向生活。
那么,根据甄老师总结的关系的内容、关系的程度、关联方式,康康是什么样的程度呢?说实话,我自己都没有办法精准地评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今年国庆的时候在承德旅游,我们几个妈妈在一起聊天,谈到孩子们的思维学习的时候,记得小满妈妈说,这么多年下来,她也就是给小满建立起了因果关而已。当即我表示,对于康来说因果关系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举个例子来说。有一天,康在楼上写作业,听到团团在楼下叫,他判断可能是爸爸回来了,起身趴在二楼窗户往下看,没看到爸爸的车,告诉我:爸爸没有回来。当时我很高兴,因为透过这件事情,看到他已经用上了判断和推理。根据团团的叫声判断有人来,而这个时间是下班时间,所以应该是爸爸是回家了,又依据爸爸的车没停在楼下推出爸爸还没有回家。但是,我问他怎么知道爸爸没回来,他的回答却是:因为爸爸还在新工厂上班。错乱的因果关系导致他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写到这里又要插上一句,康康缺失的东西涉及方方面面,比如他相当弱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得何子在一年多以前就提醒我,一定要让康过生活中的语言关。甄老师说,练思维就是练语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也有体会,语言表达好的人通常思维能力都很强(比如甄老师和李老师),思维和语言密切关联。
再接着举例。《左右脑开发》书里,有一道找关系的题目,分别是:奶牛、绵羊、母鸡、猪;牛奶和奶酪、毛衣、鸡蛋、火腿肠。找它们的关系。康能够很准确地把它们配上对,比如奶牛跟牛奶和奶酪、毛衣和绵羊;母鸡和鸡蛋;火腿肠和猪。但在解释原因的时候,关于奶牛跟牛奶和奶酪的关系,他是这么说的:奶牛喝牛奶吃奶酪。我以为这样的关系他是完全理解和明白的,其实,他还是处于比较混沌的阶段,知道它们有关系,但不知道是什么关系。用甄老师的话说,就是他可以用动作完成操作,但还不能够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结果,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比较简单常见的关系,也未必能够说完整,比如鸡蛋和鸡的关系,他可以流畅地说鸡蛋孵小鸡,但却说不出母鸡生鸡蛋。
甄老师说,康的思维要素、思维的自觉性都有,他自发地迈进了这道门槛,缺的是我们的点拨。如何点拨,就是我们的内容和方法。这些日子总算是明白了,其实,思维学习跟社会性学习一样,同样是在生活中教,实践中学,书本系统学习。就像甄老师说的,先把到底什么是思维消化理解了,才能够把理解的内容转化成训练内容的方法。这些日子通过跟思维“较劲”,总算是建立起一点概念了。
在康上学的路上,正在新建一座立交桥。桥墩早就搭好了,但桥面一直没有铺上。一天早晨上学时,我们发现桥面铺上了。从桥底下走过时我对他说:“昨天我们从这里走过桥还没有修好,今天早晨就修好了,这说明这座桥的桥面是什么时候铺上的呢?”然后我们俩就一起想,昨天白天没有,今天早晨就有了,那么中间的时间其实就是一个晚上,那这座桥的桥面就是昨天晚上铺上的。尽管这样的问题对他还很难(因为他没有看到,需要发挥想象),但我还是要告诉他。如果在以前,我一定是这样教:康康,看,这里新修了一座立交桥。
生活中教的机会很多。我带着他去华联的“川名堂”(专门卖四川特产的店)买四川特产,他牢牢记住了“川名堂”。我问他,这家店为什么叫“川名堂”,他答非所问地回答什么因为在华联(事后我想确实不应该这么问,难度太大)。我引导着问他四川简称什么,他说简称川,然后我再问,那“川名堂”卖的是哪里的特产?他还有些迷惑,我再引导,是北京特产还是四川特产?很肯定地回答:四川特产。我再告诉他,因为这家店是卖四川特产的,所以起的名字跟四川有关系,叫“川名堂”。当然,如果他理解能力再高一些,我就会告诉他“名堂”的意思。
有一件事情,我还要写出来。对于康康来说,生活中的思维还是具备一些的。有一天晚饭后我在洗碗,电饭锅里剩下一些米饭,我让康把米饭盛出来。他打开电饭锅看了看,然后到厨柜里拿出一个中型碗,把饭盛了出来,差不多刚好一碗。尽管是非常简单的一个盛饭的事,却也有着思维。如果锅里的饭多,他就拿大碗,锅里的饭少,就拿小一些的碗,这就是生活经验里得出的思维。康康所需要的,是我们用语言帮他提炼和总结。
在前一篇关于思维的文章里,看到有朋友留言,说“觉得真正的思维不是为练思维而练思维,更多是给孩子讲一讲生活中的事,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那么做。”这位朋友说得对,学什么都不是为学而学,而是要学以致用。在那封信里,甄老师就强调“一定要让思维训练走向生活”。就像我们通过最初给孩子练习的给颜色分类,给动物分类,实际最后要想达到的目标是,具备给人给事件分类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会了动物或者颜色的分类就终止了。写在这里又想起康爸说的那句话,听了甄老师的思维解说,明白了我们教康的东西,什么时候可以划上句号。
目前,我们正实践中生活中教,实践中学,书本的系统学习的思路。生活中教实践中学,相对来说比较零散一些,随机性也强一些,但机会很多,准备加入主题练习,这是受甄老师给的一个教案的启发,一项活动可以涵盖社会功能和思维训练的很多内容。书本系统学习主要用的是李老师教具和《左右脑开发》,前些天桐妈剑秋还打电话给我,提醒我好好用那六本故事书。这六本故事书非常好,用小故事的方法,解决孩子在思维方式上的“自我中心化”和“客体中心化”,教孩子学会从客观的角度,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两个角度思考,从近期与远期两个角度思考,从正反两个角度思考(相关内容故事书上有详细说明)。故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很系统。这套书确实值得好好用,还可以根据书的内容拓展,在讲的过程中我时常加入跟康有关的内容,这对于他来说更直接,更易接受。关联关系的理解和复句练习,根据甄老师建议,整理出了所有的关联词,正在尝试把例句的内容全部换成康康理解的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从易到难地学,先听懂,然后再做仿说,最后造句。
对于思维的学习,我们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基础差我们就慢点,一边学一边总结,我会详细记录下在思维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问题。希望在康的思维训练上,能够带着他走得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