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提升康康的生活能力
(2009-12-29 22:17:02)
标签:
自闭症孩子生活能力训练杂谈 |
分类: 小学生 |
这次方姐来北京,看了康,对我说:康康可以更好。这话有两个含意,一是康康确实还有提升的空间,二是我们应该更加系统有计划地实施教学,尤其是生活能力。当然,后者才是主要的。方姐还说,比如说做饭,需要好好练,将来,康康在以琳,负责一个小炒部,绝对没有问题。然后方妈妈就问康康,到以琳是想做保安呢还是做厨师。康丝毫没有犹豫,答:当厨师。【我们一边想着康师傅负责以琳小炒部的事,一边笑。估摸着小炒出来,还没有卖,就被他干光了】
煮金银花水,前面已经记录过了。需要补充的有两点,金银花的量,他放得比较合适。就是说在他脑子里有量的概念。水稍微多了一点,如果不苛刻的话,应该也是差不多的。尤其重要的是,完全是他自己决定这么做的,他鼻子上长了一个包包,他认为自己上火了,所以需要喝金银花水清清火。然后自己就付诸行动。
烙饼,平时做得比较多,但每次都是跟姐姐或者跟我一起操作。那天下午正好我在跟姐姐讨论他写作文的事,他中午就说了晚上烙家常饼,就让他自己下楼做。提醒他半杯面粉,用小电饼铛。然后他就乐颠颠地下楼了。对于他来说,烙饼比写作文好玩多了。他写作文的时候,都哭了,因为不会写。
过了一阵,听到他在下面问:半杯面粉够不够?一会又喊:水够了吗?我们都告诉他自己决定就行。然后,就听到噔噔噔上楼的声音,他端着小盆上来了。盆里是和好的小半盆稀面。他说要饧(xing)15分钟。告诉他这种稀面不用饧,于是他就端着盆下去了。
等我和姐姐讨论完下楼做饭时,他已经在小电饼铛上开始烙了【特别说明:小电饼铛实际就是蛋铛,大小刚好煎一个鸡蛋。原本是用来给那人煎鸡蛋的,后来发现给康烙饼很合适,因为小,方便操作,并且,好清洗】。快起锅的时候,他往饼上面撒了一点盐,起锅后用木勺切了一小块,拿到厨房给我尝。我一边夸好吃,一边说稍微咸了点,嘱咐他下次不要把盐撒在上面,而是要把盐和在面里。没有想到这句话打击了他,在烙后面那个饼的时候,不停地说盐放太多了太咸了不好吃。第二个饼烙好后,他又切了一块给我尝,这次盐放得少了,咸淡正合适。他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似乎经不住任何打击。不过,后来我看到电饼铛旁边的菜谱,家常饼,盐就是撒在上面的,难怪他那么委屈。但他却不会表达,不会说菜谱上就是这样写的。
烙饼这件事,比较让我高兴的是,除了完全独立完成,更重要的是,他居然是照着菜谱做的。尽管家常饼应该是和成面团,但他和成了稀面,但这并不重要,只说明他技术还需要提升而已。
当然,就象前面说的,这个厨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边做一边吃。第二个饼还没烙好,第一个已经被他吃完了。
通过这两件事情,给我的启发是,确实应该在“独立”上下功夫。同时,更加系统有目的地加以训练。一方面放手让他去试,独立操作,同时悄悄地观察问题所在,记录下来,安排机会带着他重新再实践,让他真正完全掌握,成为自己的技能。
既然做饭是他的兴趣,那,我们就扬做饭之长,避学习之短。
扬他做饭之长,我们家是非常有条件的。但凡来我家的人,都表扬我们家庭气氛很浓。其实,就是炊烟缭绕,我自嘲为烟火人生。康的书法老师,在我们家吃了几顿饭之后,说:阿姨,我终于知道康康为什么喜欢做饭了,你们家天天变着花样做好吃的,他天天看,不喜欢都不行。听了郭老师的话我又想,如果我们家不是喜欢做饭,而是喜欢看书阅读或者琴棋书画,那康师傅岂不更好,没准就成康大师了。
康大师做不成,还是只能奔康师傅去。
从前,康师傅他天天在厨房跟着外婆一起做饭,外婆回老家后,他又天天跟着我在厨房转悠,已经看会了很多,就差实践。有兴趣的事,他过目不忘。我不会做的菜,只要是他看外婆做过的,他都知道步骤以及放的配料等。我刚接手外婆工作的时候,他帮了我大忙,包括那个韩国电饭锅,外婆走了我和姐姐都不会用,把米放到锅里,不知按哪个扭。康跑过来,三下两上,做上了。当然,不会炒的菜,包括鱼香肉丝的做法,都是康告诉我的。
尽管理论上他掌握了不少,但实践却不多。不敢放手让他实践的原因是,标准化、量化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做米饭,几个人多少米多少水这样的问题,多少菜放多少盐,炒菜的火候掌握等。这些,有的需要有标准,有的需要反复练习,直到形成经验。
再有,需要有一个远期和近期目标。长远的来说,就是他比如十七八岁就能够完全掌握做饭的技能,能够服务家人。那么围绕远期目标,可以开始具体的实践,比如一个月一菜,或者一周一饼,等等。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所缺乏的,正是科学完善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长久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