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看康
(2009-12-22 16:06:4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训练 |
写在前面的话:12月17号,KY(一位长期关注自闭症群体,颇具爱心的某校研究生)应我之邀到家里看康康。那天特别冷,KY冒着严寒从学校大老远赶过来,很感动。康康和KY姐姐一见如故,很喜欢KY姐姐。
本来有篇命题作文,让KY写一篇她看到的康。尽管没能成文,但KY发来许多自己的感受和建议,算是交了作业。
下面一字未改,原文贴出KY那天见面后关于康的文字(标题是我加的)
KY看康
和康师傅合作,感觉很愉快。顺便见了他的模范老爸和小资妈妈,吃了肖工程师修好的韩国电饭煲蒸的米饭。太值得了。
康爸真是好老爸加好老公。什么事情都心里有谱。模范阿,模范。【我:真是奇了怪了,谁上来都要夸他一气】
再说一些正经的事情:
我感觉康康现在最大的优点是交往和学习的热情度都比较高。他对他认为新鲜的东西,有兴趣。(先无论这个兴趣的好坏)我最吃惊的就是他在吃饭的时候说张绍刚是主持人。他在努力地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很难得。
他比我预想的刻板行为少。也没有特别“专注”于“无聊的事情”但他有自信不足。他非常地希望能有人对他认同,或者说依据他的能力来制定一个标准。他一定要说期中考试改错改好了卷子就是100分。但是这不可能。
换言之,估计他已经慢慢地,朦胧地,不经意地感觉到了自己跟不上的一些东西。但他还没有到极端难过的程度(至少这次我没有观察到)。这和理解力有一定的关系。他的理解力肯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我比较担心的是,那个时候,他会觉得怎么样。
一些程度相对好的孩子,也许学业相当好。但是自己却和自己过不去,甚至于可能爆发无名火。他们有时候可能“看不起”同学(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显得很成熟,可能觉得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值得一题,然而在多数方面又很幼稚的),无法和同龄人“对话”。于是他们可能就在这种矛盾和“无聊”中活着。
孩子能感觉到不同,相对而言是理解力的一个飞跃,但接下来更难。需要让孩子找一些发自内心的快乐。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做好做精。有一个“正经”的爱好(譬如做饭)不容易,让他坚持下去。他需要有这个爱好。实话说,他天生的认知不足以让他用智力来赢得什么东西
他的快乐还是简单的快乐。(比如每天想着吃东西)。不是说这些不好,而是:是不是能有更高层的快乐呢?
【我:精神层面快乐,需要他理解力自我认知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非常艰难】
比如我们说的做饭,能否通过长期的训练,慢慢地变成他负责料理家中的三餐,虽然任务多,而变成一种更高层的快乐呢?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许需要5年,10年。
对康康来说,他的目的并非是做教授,而是将来好好生活。现在所做的也都是为此。认知肯定是需要再提高的,不过内心的快乐:一种由有意义的事情而生发的快乐,同样重要。当然,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他的爱好可能会转变。
另外:他反复在说不能吃外面的麻辣烫和鱿鱼,是不是其实想吃了?然后又和自己强化不能做。想吃就自己在家做一次吧。顺便再点点他:有些不能做的事情,其实拐个弯可以用别的方法解决。
说不定等哪天我和康师傅去交流厨艺呢,哄孩子的孜然鱿鱼,孜然羊肉之类我做得很顺手(估计您心里说了:原来写这么一篇,目的终于暴露了,这肯定想借着阅读和厨艺的名义,来仰慕康爸啊!还首尾呼应阿)。
另:生活中,多用图示的方法。他应该可以接受抽象的图。比如说,伙伴,就是他基本明白又不太透彻的东西
可以画一个图,伙伴本身是什么。然后画出示意图,伙伴能陪着他做什么。就像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陪着他画的那个图一样。他在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和领悟上,还是比较弱。能明白“看得见”的,无法理解“看不见的”,“隐含”的【我:说明他还停留在具体思维阶段。不过,他的思维也在发展,比如当初我觉得难上难的时空转换,他也终于整明白了】。他的思维肯定是慢慢发展的,但我认为这是他的最弱点。
我感觉他的语言,还是主要突破生活词,常用句型【我:何子也曾说过,康的语言重点就是过生活中的语言关,此项也一直是我们的重点】。语文书目前能跟多少跟多少。我昨天看了一遍人教版的四年级语文书,对普通孩子而言,也过于抽象。表达弱应该和这个有一定关系阿。他的脑子里有很多场景。但是变成抽象的?困难了。本身四年级对“概括能力”的要求,就会在普通孩子中淘汰一大堆。
语音可能j q x会最后突破,这要有长期准备,j,q,x最难。
再:我想说几句很“敏感”的话。康爸送我回去的时候,问了我几句对康康怎么看,我只是说了康康的理解力和情绪比我想象的好。他作为父亲,其实担忧很深。只是做父亲的不得不坦然。
但是康康仍然是个特殊孩子。本身的智能是不太足的。目前所做的,是让他能尽量地理解更多的东西,为将来的提高生活质量做一些准备。至于他能做到多高的高度?我想从目前的情况看,是让他先能对家庭有帮助,慢慢地,尽可能地适应各种(外界)环境的变化。
孩子可以快乐的活着,但快乐不等于是浑浑噩噩地活着,每天努力提高他的认知,也并没有错。因为人活着,总归要找一些精神的快乐。
包括长远的将来。是多大年龄需要养护?(对不起,我知道这个很刺耳。但是目前,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也不同意像日本那样,刚刚十几岁就养护。但是也要在长远的生活中培养孩子一个意识:精神上的,对父母慢慢不再百分之百依恋的意识。也就是内心世界的慢慢独立,不会因为没有父母在场而恐慌。
无论人们愿意与否,孩子总有一天要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任何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之一,就是教给他们如何地去面对,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实际上,去您家我感到很感动:家中的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责任。
PS:那天,KY给康讲了一篇阅读,很精彩,确实K老师。更关健的是,康的配合度非常高,而且整个过程十分愉悦。一道题没做,但所有题目内容全部揉到内容中讲透了,康也全部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