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角度说养护
(2009-12-10 10:59:51)
标签:
自闭症孩子养护教育杂谈 |
分类: 自闭事 |
日本之行,感慨很多。日本家长团结努力,坚持不懈,几十年如一日推动日本自闭症事业发展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象“榉之乡”这种对成人自闭症人士的养护安置模式,是我们未来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方面的内容,大家谈得比较多。今天,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我对养护的认识。
我的孩子已经12岁了,用不了几年,就要面临养护的问题,困此,我看待这个问题,比较实际、很现实。
在“嬉泉”社会福祉法人机构,其中位于千叶县的袖之浦发展学园与阳光学园,住着许多重度成人自闭症人士。据设施负责人,日本自闭症协会会长石井先生介绍,他们是最重度的,在日本没有地方能够接收,只有这间设施可以接收他们。第一次看到如此集中的重度成人自闭症患者,尽管他们已经得到非常好的安置,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适当的作业环境,但他们自身的状况仍然非常让我震撼。
我们是在一间废旧电器元件拆解工作间看到他们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因为有参观者的到来对他们作特殊安排,一切都是自然状态下的。那是一间比较大的工作间,工作内容是做废旧电器元件拆解,比如用工作人员自制的小工具拆分出电线里面的铜丝,拆下电路板上的元器件等,这个拆解工作非常简单。但我们看到真正能够做工的只有很少数的几个人,基本上是工作人员在做。
那么,这些不能够做工的人他们在干吗呢?他们的状态是:有的三三两两表情木然地坐在工作间的沙发上,举着手看;有的俩俩成对蜷缩在沙发上;有的象雕塑一样低着头站着一动不动;有人或跪或坐在地板上;还有人在角落里尖叫。他们互不理睬,不为外界任何的变化所动,包括我们这大队人马进去,他们依旧表情木然,没有任何表情,似乎我们不存在一样。
他们是我看到过的最重的自闭症人士,除了在电视里看到的中国的铁链男孩,和听讲座时知道的一位自伤和行为问题严重的大孩子(20多岁,不穿衣服,家里来人只能用毯子裹着,头上包着厚厚的海绵以免他自伤撞墙时受伤,即使这样,他还是在自伤时让视网膜脱落)。
写出这个现象,没有别的意思,我想表达的是,早期的康复训练是多么重要。孩子康复得越好,成年后他的生活质量就会更高,而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会更小。正如小满妈妈在考察感想中所写,“自闭症人士早期康复程度越好,未来的生活质量越高。并不是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的养护机构,作为家长就可以大松心了,甚至放弃对小年龄孩子康复的努力。。。但总体感觉,康复程度好的自闭症人士,成年以后生活状态生活质量更高一些。从他们的表情上,我可以体会到他们从劳动和人际交往中体会到的快乐。。。这一点也给我们小年龄孩子的家长提个醒,在孩子早年的时候,一定要努力使他们更好地康复,不是说把他们完全变成正常人,而是让他们更大程度地能够自理、自立,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这一方面可以减轻照顾者的负担,对社会有贡献,另一方面也会大大提高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质量。”非常认同小满妈妈的观点。
这种感受,在参观完千叶的另外一个养护区域“行为问题孩子区”(这是我命名的)更加强烈。根据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得知那个区域里的孩子(大约十几个?),年龄相当于高中生年龄段,因为有严重的行为问题,所以被家长送到了这里。他们生活的环境非常简单,最简单的家具,房间里没有任何危险的东西,即使是电插座,也是作过仔细处理,以保证不发生危险。茶机上没有任何物件,电视机是放在可以上锁的柜子里的,一是怕他们破坏,二是怕出危险,一切都从保证他们安全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去的时候,看到他们三三两两无所事事地呆在一起。没有发生行为问题时,从表面看,孩子们情况都不错。我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俊美的面容,柔和的表情,当时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词:花季少年。如果说前面看到那些重度的自闭症人士心情非常压抑,那么看到这里的孩子,则是无比揪心。他们,比康康大不了几岁。看着那个俊美的男孩,我对同行的小满妈妈说,如果是我,肯定不会这么早把孩子送进来,年龄这么小就离开爸爸妈妈,太让人心疼,另外,年龄小,还有潜力,还可以继续康复训练啊。小满妈妈比较认同我的看法。或者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年龄还小,所以我们看法一致。当我跟一位大年龄孩子家长谈到我的想法时,她说,养护还是得趁早。你现在还年轻还有精力管他训练他,等你动不了,没法再控制他的时候,再把他送进来,他未必能够适应,早一点送进来,他适应得更快更好一些。
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家长的感受想法是不一样的。目前我的想法是,过早地把孩子送入到养护机构养起来,无论从感情上还是理智上,都接受不了。我想,只要我在世一天,我还动得了,孩子还有潜力,我一定不会早早地把他一送了之。因为这样的养,真的是“圈养”,无事可做,同样的孩子扎堆,没有示范、榜样和引导,很容易越来越退化。这样的养护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是把他们养起来,而是要通过养护,训练他们劳动的技能,实现自我价值。象“榉之乡”那样,有适合他们的工作,他能够从劳动中得到快乐,体验到作为人的尊严。时下流行一种说法,“工疗”,就是通过工作的方式实施疗育养护。就是说,无论养护也好,在家也罢,我们必须要给孩子提供他可以做事情,有事可做,对孩子太重要了。
从日本回到北京后,跟甄老师见面,关于养护,我谈了我的想法。甄老师说其实她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她说,养是在特殊环境中改变环境适应孩子,教是在自然环境中改变孩子适应环境。养和教是一对矛盾。养的方式,怎么养,值得商讨。她还说,必须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完,才能送到养护。她举了一个认识的孩子作例子,那个孩子,以前可以自己坐公交车去上学,养护后出不了门了。她认为,家长一定不能过早把孩子养护起来。很高兴跟甄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
关于养护,拓展开了有许多内容可以探讨。以上,只是我在参观完日本的成人自闭症养护一个方面的一点感想。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阅读: 《赴日考察成年自闭症养护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