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狗的一场盛会

标签:
宠物狗孩子互动休闲 |
分类: 自闭事 |
感谢清华大学志愿者李华的策划和组织,各位志愿意者的帮助,小玉宠物学校的友情支持,使得我们能够在端午假期有这么一次愉快的活动。
29号,大约7个家庭和10来位志愿意者共计约30多口人,去了位于通洲白庙附近的小玉宠物学校,观看了狗狗们的精彩表演,跟狗狗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尽管那天天公不作美,6级大风狂袭,但大人孩子仍然十分开心。当我看到孩子们跟狗狗亲近、玩耍,开心无比的样子,看到孩子们纯真的面容,狗狗们真诚而友善的表情,猛然发现,孩子与狗,是那么和谐而美好。
PS:关于儿童、自闭症孩子和狗狗的一些文字
北京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现在确实在领导一项叫“医生狗”的动物辅助活动的项目,而且他们的对象是包括孤独症、智力落后孩子在内的在校小学生,目前国内还没有正式的实验说明狗对孤独症有直接的帮助,仍在探索过程中。但是根据国外的资料,性情良好的狗确实对特殊孩子的生活自理、社会交往能力有较好的帮助,不过前提基本上都是狗与孩子有长时间的接触,孩子也有机会自己照顾狗,理论上是说孩子可以通过和狗(或者其它动物)的交往发展与外界的联系。孩子一般都喜欢小动物,在这样的情景下进行训练治疗,肯定会事半功倍。
目前欧美的临床研究显示, 人与动物的这种个人与个别性建立的互动模式, 其程度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如人与人互动发展出的信赖关系, 友善感情的表达, 爱的付出, 被爱的需要,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进而塑成人的自尊心与人格的建立。 同时, 动物与人的互动模式中, 除了发展出有类似人与人互动的关系模式外, 另外它也发展出不同于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模式。至今, 人之于人, 与人之于动物, 它的关系与差异性, 正是现今科学界最大的谜底。
在人类的发展中, 由婴儿期完全未社会化前的状态, 是近似动物原始的本质。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各项元素, 婴幼儿相对动物的相似性更甚于成人。他们共同原始的本能与非语言的理解能力, 使他们能互相理解沟通。 这样的理解, 就是一种沟通的管道, 却是社会化后常人逐渐丧失的。对于现今医药无能为力的社会功能欠缺的病患, 动物原始本能与人类初始状态相近, 动物医疗成为精神科临床的另类医疗, 将可以想见。
科学家更发现, 儿童或青少年的成长, 若有动物相伴成长, 将促使儿童在合群的关系上,有正面的发展。在儿童个性的塑成中, 有动物相伴的儿童, 性格较开放, 人际关系较好, 较少有暴力倾向。有同伴动物的青少年对有问题出现时的容忍度较高, 较有幸福感。 美国的精神科的临床个案报告中, 曾出现自闭性儿童, 对特定动物 (猫与兔子) 有亲密关系的建立。 自闭性疾患的暴力倾向在有个人互动关系的动物身上不曾出现, 并且患者主动担任照顾动物的类母亲的角色, 负责喂食及清理排泄物。 这样的结果, 不得不让医学界大吃一惊。 在具体的医疗数据中, 动物疗法可让血压降低, 稳定三酸甘油脂值, 狗的饲主更有减少看家庭医师的次数, 或减轻以往的一些神经性方面的症状, 如较少头痛, 失眠, 等症状。心理层面, 有同伴动物者, 较少有寂寞感。 在社会功能方面, 有同伴动物者个性较开朗, 较为人所接受, 促使儿童人格正性的发展, 如信赖关系、尊重生命、爱的付出, 与回馈, 责任心的培养, 都是成长过程中非语言的学习。一个健全的人格建立, 除了语言的学习外, 非语言的初期关键发展, 常在现代的家庭中因双亲忙碌了而被忽略, 如能藉由儿童与动物的良好互动关系, 让儿童的同伴动物, 取代现今贫乏的视听媒体暴力的污染, 将有助于儿童的人格发展。 同伴动物对人类人格与医疗的价值, 将为现代心理学及医学界呈现全新的切点, 发展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