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康康是残疾人吗?
(2008-12-15 12:46:33)
标签:
自闭症残疾自我意识教育 |
分类: 小学生 |
“妈妈,康康是残疾人吗?”这句话是周六在地铁上康康问我的。问这话并不是说他的自我意识已经达到这么高的境界,而是事情凑了巧。
事情是这样的。周末我们有事去王府井百货大楼,在地铁上康康开始惦记商场的厕所。问:“王府井百货商场的厕所是蹲坑的吗?”我说是。接着自己说:“残疾人厕所是抽水马桶。”没想到他还知道残疾人厕所,赶紧顺着这个话题拓展,告诉他,因为残疾人行动不方便,比如腿断了胳膊断了或者站不起来,所以需要用马桶等等。通过残奥会和我家阿姨的手,他有一点残疾的概念。然后他就问我:“康康是残疾人吗?”他的意思是,如果他是残疾人他就可以上残疾人厕所。坐在他旁边的我和姐姐,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康康不是残疾人,康康是正常人。”
我们现在只能够这样告诉他,他还不明白什么精神残疾这些概念。通过老一辈家长的经验,我知道,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准备。帮助他建立客观的自我认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当他的自我意识发展到较高阶段时,要让他认识到世界上有许多人都不一样,利用自然环境和生活中的实例让他感受人的不一样,比如身体有残疾的。家里阿姨的手有残疾,康康很好奇怪,我们就充分利用阿姨的手,告诉他阿姨的手是残疾,是天生的,她跟我们不一样。以前家里有个装修的工人是哑巴,我们也告诉康,叔叔是哑巴,不会讲话,他跟我们不一样。
记得听甄老师的课,她特别讲到这个问题,她说一定要告诉孩子的问题,但什么时候说怎么说,要考虑清楚。她说当初景琳能够认识到精神的自我但很狭隘。当她五年级时发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自己很努力却总不如别人。她妈妈告诉她,有一种病叫自闭症,通过努力可以改善,还引导她将自己的问题写出来,改进,因当时她对自己有要求,怎么才能变得跟别人一样。告诉他这是人的个体差异,这样容易接受。教他科学地对待自己,找合适的方式和事例,减少他对自己的否定和措折感。给他建立思考问题的方法,正确的参照系,建立信心。
我想,总有一天,康康会认真地问我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