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自闭症孩子特殊行为 |
分类: 小学生 |
团团一年一次的预防针时间到了,带它打针的时候,康康肯定是会去的,通常这样的认知学习机会都会充分利用。可能是由于亲眼目睹团团打针的样子,加上学校前些天也组织过打预防针,(姐姐说他也十分想打,只是我们现在不让他打任何预防针),两次事件都强化了他对打预防针的感受。通过让他全程参与团团打预防针,他明白团团打了预防针就不会生病,这是他的收获。但同进,却引发了他对打预防针这件事的过度关注。这件事都过去两周了,这两周以来,他总是没完没了地问一个问题:小猫要打预防针吗?松鼠要打预防针吗?猴子要打预防针吗?猪要打预防针吗?羊要打预防针吗?,葫芦猪要打预防针吗?乐乐猫要打预防针吗(葫芦猪和乐乐都是动画片里的)?圣诞老人要打预防针吗?说实话,他能够提问题,我很高兴。我们耐心解答,在家里和动物园养的动物都要打预防针,在森林里面的动物不用打。并打比方再深入解释。
这个答案他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但肯定是能够记得住的,实际上他并不关心答案。问完了,接着再问,翻来覆去。最迷恋的那几天,有一次姐姐夸我开车“牛”,他一听到个“牛”,立即说:牛也要打预防针的。反复提问,已经不是他认知的需要了。从诸多对自闭症孩子的心理分析文章中,早已有了相关解释,通常认为,这种情况实际是满足他刻板的心理需要。既然是刻板行为,适当的干预还是必须的。我们都知道,对这种行为,试图强行阻止根本不可能。我们通常采用的办法是,转移话题,或者在此基础上拓展话题,趁机让他描述某个动物,或者说动物园都有哪些动物等等。这个办法,只能暂时缓解,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我还是很想了解,他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仅仅因为这件事情对他来说印象很深刻?或者恰巧他特别喜欢这件事情?为此,我咨询了易春丽老师。她说,其实,孩子说什么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人的态度,有没有烦他,也许他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试探大人的极限;或者跟他自身的经历有关系。我比较认同跟他自己经历相关这个分析。因为在问完动物后,他还会再问一句:康康打不打预防针。打针的经历他有过,非常害怕,前不久生病扎指血记忆深刻,念叨了很长时间。恰巧他把团团打预防针跟他打针的经历联系起来了,所以才问出符合他目前水平的那些问题。写到这里,又想起来,他除了问动物和他自己,还问妈妈和姐姐是否打预防针。从这点来看,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他问这些问题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想知道谁打不打预防针,即问题的表面现象,其实是想知道打预防针,别人包括小动物们是什么感受。因为他不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体验不到别人的感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回答他第一层的问题,即谁打不打预防针,还应该把他真正最想知道的东西,即打预防针的感受帮他表达出来。
类似的事情,总有,旧的去了,新的又来,旧的没去,新的也来。比如“外婆晚上取牙齿(假牙)吗”这个问题,从外婆国庆来我们家开始持续到现在。以前我总认为,这个问题,他更多的是好奇,通常说,要打消他的好奇,就是教他认知,对假牙的认知已经很充分了,好奇,仍然继续着。现在,我觉得还是可以归结为,他实际是想知道戴假牙和取假牙是什么感受,每次看到外婆取的时候,他都试着想取下他自己的牙齿。他还特别想亲自给外婆取下来,他确实想不明白,外婆牙齿可以取下来,他的却取不下来。还有,取和戴,究竟是什么感觉。这一切,我们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他来说,却是非常复杂和神秘的。
不知道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太多的谜,等着我们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