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保健 |
分类: 杂的文 |
回家,还是在医院等。 我站在医院B超侯诊区犹豫着。时间是中午11:40,B超被安排到下午2点,还要等2个小时20分钟,如果回家的话,来回路程1小时,再说车还不好打。短暂犹豫后,决定在医院等。本来,护士安排明天上午再来B超,我告诉她,我这个痛是急性发作的,哪能等到明天上午。于是安排下午做,提醒我中午不能吃饭。不吃饭就不吃饭,饿两顿还是没啥问题的,再说本来就没有食欲。
空荡荡的侯诊区就剩下我一个人,怎么打发时间。幸亏早晨来医院的时候有先见之明,随手操了本书放在包里,准确地说是吸取上周五来医院的教训,也是等候B超,干坐着实在难熬。最近跟医院干上了,不停地跑医院,真是烦不胜烦。有了书,就不怕时间不好打发。
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还是很有可读性的,有图有文,文章都不长,随笔,有记事有感悟,很合我的口味,因此,这个中午不会寂寞。翻到《梵高的故乡》那篇,说他在热闹的人间那么孤寂,逝世百年之后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人们拍卖他的画,天价,故乡四处打着他的名义赚钱。这些都是活着的人的事,跟他已经没了任何关系。在医院看着这样的文字,越发觉得生活其实没什么意思。有位以前的同事曾说过,每次去八宝山回来,就觉得把一切都看得很透,什么名啊利啊,都是过眼云烟的事,但过不了多久,就又重新陷入凡尘俗事中。类似的感概康爸也有,他说每当他觉得自己开始浮燥或者无法心平气和的时候,他就会去一趟当初住院的医院,一是复查一下身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希望通过这个特殊的环境逼着自己思考,重新找回心平气和。我很理解他,尽管我没有他那种从死亡线上回归的深刻体验。
其实,人生就这么回事,一切的繁华、荣耀、物质,都是身外之物,到头来谁也带不走,能够真正想明白却不容易。看了会书,发了发呆,想了想这没什么意思的人生,可能是滴水未进,坐在大厅我越来越冷,好在时间也很快过去了。随着护士的叫号,我合上书,合上正好看到的那篇:《每天的日子》,作者说,每天的日子,单调之极,但不讨厌。
折腾了大半天,B超、验血,从内科转到外科,始终没有查明,从昨天下午4点开始左肋骨下方巨痛,整整40分钟动弹不得,昨天晚上躺都躺不下,是什么原因。问:可能是什么问题,冷冰冰的大夫甩过来一句:只能继续检查,排除其他病后,才能确诊。下午3点,实在不想再折腾,把拍片的单子塞进包里,打道回家。奇怪的是,这莫名其妙的痛,减轻了不少。发誓,小病我再也不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