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解读自闭症孩子特殊行为 |
分类: 小学生 |
如果他预感到我会干涉他或要求他做什么的时候,他通常是先下手为强,让我别说话;
如果我跟别人说话忽略了他,他会大声地问:妈妈,你说完了吗?如果我们再不搭理他,他会提高音量,生气地大声地喊:妈妈!
解读:早年依恋关系的独占性,他有争的意识,这很重要。大人停下来,让他赢,表明他对环境更有控制感。家长一定要注意在外人面前,也保持对他的关注。
◆ 故意问不该问的问题:比如可以看妈妈(上厕所)吗?可以把书撕坏吗?
解读:实际他知道答案,他知道你的答案都是否定,故意逗你,用语言刺激你,他知道说话的作用,引起什么反应,他知道预测你会有什么反应,试探你的极限。
◆ 故意做出要做我不让做的事的姿态,比如坐车时把手机拿到窗户外面,做出要扔的样子,坏笑着看你
解读:越不让干,越想做,实际并不真做,逗大人,试探大人的界限,看看最重的惩罚是什么。
◆过份关注妈妈的情绪
一天喊无数声妈妈,如发现妈妈脸色不对或者生气了,特别在意,一定要妈妈表情恢复到正常状态才行
解读:在孩子的康复过程,这是非常正常的,他要求抚养者情绪稳定。关注大人的情绪,对大人不好的情绪敢于关注,是进步。是希望大人把情绪修正到他喜欢的状态。康复前,对任何情绪都没有感觉,康复中,对人过度关注,是一种补偿效应。
◆ 做什么坏事时或者说了不应该说的话时,表情坏坏的或者坏笑
解读:说明他能够体会语境里面的含义,比如逗你时的坏笑,代表智力水平,聪明的表现
◆ 他想用电蚊拍电我们,并且实施过悄悄用电蚊拍电睡着了的大姨父,以及类似的事件等
解读:其实是想知道我们是什么感受,一定要多告诉他我们的感受,因他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
◆ 过份热情,向陌生人问好打招呼
解读:他掌握不好人际距离,他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试出来。别人躲避他,只要对他没啥伤害就不必在意,监护人要做的是保护他,防止别人对他有过激行为,而不是处处阻止他。以前是躲着别人,现在是招别人。对人的关注是康复的指标。现在康康有要求,有控制感,有时候甚至显得霸道。
◆ 以前一句话不说,现在总说一句话。这是五一期间爸爸带他的体会。
解读:现在所有的话语,是一个练习。说什么话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他想说话,总说的那句话,说明那件事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主动训练自己,是他自我康复的途径。说得不好不要老是纠正他,大人给他正确地示范出来就行。
日常生活中不要对他太多限制,否则会对他的生活否定,试想,他生活中全是否定,叫他如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