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七月各地房价数据,就从这些数据说起。从整体态势看,楼市调控对一线城市和前期非理性上涨幅度较大的城市影响相对较大,除温州、深圳外,价格在15000以上的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省会城市中除杭州、南京等少数外皆保持上涨态势,沿海省份二三线城市价格坚挺成为上涨的主力军。比较明显的层次是一线城市僵持趋于小幅下降,二线城市僵持小幅上涨,沿海的二三线城市领涨。
就在这些数据出来的前后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小插曲,那就是调控正酣时中房协上书了,不过尾随而至的是人民日报即发表文章措辞严历的抨击了目前一些与调控相悖的言论和现象,再次对调控定了调。由此,不少人推断本次调控的时间将会比想象的要长的多。
到目前为止,一切矛盾似乎又转向了调控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的话题,当然最为激烈的焦点还是价格。对于自住型购房者来说,市场没有明显的降价是不太会在这种时候出手买房的,而对于炒作者和开发商来说他们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价格保卫战。
从宏观角度理解,中央针对楼市的调控因价格而起,但绝不会因价格而止,也就是说它不是纯粹地为降房价产生的,这样理解起来,价格并不是完全决定政策终结与否的因素,而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例如货币政策,最敏感的就是加息。当前经济形势相当复杂,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时间内不会有明确退出的可能,市场上的闲散资金仍相对充足,这种情况下资金的投资冲动仍然较强,所以在没有明确的紧缩或加息预期之前调控几乎是无法放松的,因为累积的效应一旦集中释放后果不堪设想。从理想状态看,调控即便放松也应该是在进入加息周期后,房地产企业明显感受到资金成本压力,二手房市场明显放量,价格平稳走低之后的事。
另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是通胀。在目前,我们还没有较为有效的手段干预资产价格,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能保持资产的价格相对稳定就是最好的控制通胀的手段,在这种压力之下,调控放松无疑将快速的吹大资产泡沫,迅速将通胀显性化。
当然,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其他目标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房地产业适度的去金融化有利于发挥金融更为广泛的作用。这也是调控必须考虑的范畴。
前天在微博中讨论当前市场的时候李文杰提及房地产股票最近大涨的事情,怀疑是否宣告了房价即将要涨,我看这更应理解为作秀:一边是拉涨房股,一边是中房协喊话——配合久了总是有默契的。这个时候,我们倒可以理解成真正让市场一方坐不住的时候到了,更为积极的现象将紧接着发生。
综合而言,调控到今表现出的经济现象、数据,包括中房协上书说及的内容应该都是中央在制定政策时有所预见的,包括房地产投资、水泥建材等相关行业的相对不景气等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或许这本身就是调控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房地产市场可能已经步入了一个重要的变革期,一个为考虑国家经济安全、更结合中国国情必须减少住房投机炒作成分的时期,开发商传统的思维应该及时的转变,从高价思维中走出来转而进入适度降价做量的经营理念中来,死咬价格不放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