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硕眼无忌中产阶层住房房产 |
分类: 财经房产 |
什么是中产阶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很容易被拿出来说事儿。目前,世界各国对中产阶层的衡量标准不一,甚至是含糊不清,在我国,想要明确定位“中产阶层”更是难上加难。
一直以来,有人将中产阶层与住房紧密联系,将房价与该阶层生存状况挂钩,引来不少争议。其实,归根起来就是对中产阶层定义的分歧:究竟是先“中产”后“住房”,还是先有房才有资格算“中产”?从这个角度,本人谈点个人的看法。
前面说了,各国的定义有很大的区别,这跟各自的经济状况、文明程度、体制完善程度有关。在美国,中产阶层占据主导地位,其对于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较为容易形成共识,主要包括收入、财产、文化道德修养、生活追求等等,就收入方面看,换算成人民币,年家庭收入应该在20万元以上。而本人在网上查到,亚洲的印度,一个并不富裕的国家,其中产家庭收入标准仅仅相当于6000人民币左右,分解到人均水平,在中国可能算是温饱线水平。因此,对于中产阶层,各国之间很难相互以简单的数据借鉴。
那么我们中国究竟以何标准划分中产阶层呢?我认为我们的中产阶层应该是这样一个阶层:拥有稳定的收入,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例如大学教育),拥有(或现时有能力拥有)完全支配能力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例如住房、汽车),有能力承担未来可以预见的基本支出(例如食物、医疗、水电费等等)。个人理解的中产阶层是以“产”为核心,它包括了对住房需求的拥有能力,住房需求的标准我们可以套用有关部门设定的人均30平米的“康居”指标。
目前,我们很多人把中等收入人群与中产阶层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中产阶层可能包含了中等收入人群,但中等收入人群未必就属于中产阶层。曾经有报道称我国的中等收入家庭是指年收入6至50万的家庭。这样水平的中等收入家庭能否计入中产阶层家庭,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别。就从房价角度讲,在上海10万年收入的中等收入家庭(以三口家庭计)基本无法购买“康居”房;同样的收入水平,在三四线城市购得“康居”房的可能性则更大些。
因此,能否算是中产阶层的一个很大因素在于房价与收入的关系。当前房价高企一定程度抬高了中产的准入门槛,而中产阶层的占比又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中产阶层的壮大也是阻止社会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产阶层的标准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衡量一下,自己是中产还是被中产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奔向中产阶层是当前最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