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保障房疑问房产 |
分类: 财经房产 |
发改委明确表态,今后将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以抑制投机性购房,这是个令人振奋的举措。至少高层已经意识到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购房难问题就需要打压投机行为,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限价房与低价房的大量入市真的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吗?在此,我有几个疑问:
一、质量问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是个非常好的比喻,而房产的质量就是生命,是实实在在的人命关天。那么,低价房与限价房的质量如何得以保障呢?一边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商,一边是面对税费收入无法实现最大化的地方政府,追求质量的动力源于何处呢?除了别出现第二个“楼脆脆”,有心人恐怕都会想:地震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当然,地方政府也可能是会对民生负责的,这不,为了把意外事件的概率再降低,一年下来,保障房建设都才完成了不到25%!
二、价格问题。政策的出台目的是了抑制投机性购房,解决高房价下的部分群体住房问题,但是定价的原则是什么呢?例如本轮房价上涨之前10000元的价格已使该部分群体无购房能力,而目前已涨至15000,那么假如限价房定价为10000,貌似降幅达到33%,而其实呢?我想这是需要我们实事求是的认识这一轮房价上涨究竟有多离谱的问题。另一方面,推出限价房与低价房毕竟不等同于打压高房价,反而是从另一个角度默认了目前房价整体上涨的良性,只不过是区分了起跑点,接下去,水涨船高是难免的。
三、最终取向问题。限价房与低价房都属于保障性质住房,面对中低收入人群,那么从经济适用房的现状看,由于政策执行力度监管力度的欠缺,猫腻不绝。因为超过限制的年限同样可以市场价上市流通,那么会否又成为少数人的中长期投资品呢?此外,从准入标准看,个人家庭财产的审核具有相当的难度,尤其对自谋职业者的审核更为困难。
四、其他社会问题。尽管限价房与低价房缓解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压力,但是由于住宅层次的区分也同样使社会人群的层次区分更为明显,别墅豪宅、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无形的将人以房定了档。这又或许会导致其他领域的层次化随之产生,例如教育、医疗的层次区别,甚至是男婚女嫁的“门当户对”等等。总的说,住房层次的区分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的住房需求,但同时也使贫富差距显性化,从而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
从经济角度说,低价房与限价房的推出能使过快上涨的房价在涨速上得到一定的抑制,但是无法改变其在已有泡沫的基础上继续泡沫的方向;从民生角度看,低价房与限价房的推出更应当注重政策的执行力和后续监管力度,真正的使中低收入人群享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