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能误判了日本

(2011-12-03 12:27:59)
标签:

杂谈

近一段时间以来,因为我们的GDP超越了日本,国内有很多的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就想当然地认为我们不论在哪些方面都已经超过日本了。特别是日本经历了大地震和大海啸的重创,经历了核泄漏的沉重打击,就天真地认为日本真的已经风光不再了。

    这当然是一个严重的误判。确切地说,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日本。与我们对日本的了解相比,我们了解的日本只是表面的,甚至只是片面的、敌意的一面;而我们在日本面前,却是透明的,人家对我们了如指掌。看看最近我们国内电视台的各个频道里放映的电视剧就能够知道,我们眼睛里的日本,依然是以前那个对我们烧杀抢掠的日本,那个只是知道用战争和征服说话的日本,而近60多年以来日本做了什么,我们却知之甚少。

    长期以来,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对中国的研究和考察。日本人来华修学旅行,在研究方法上崇尚客观实证,重视文献解析和实地踏查,与此伴生的还有缜密的谍报活动,因此对中国了解得十分详尽,事无巨细而且相当深入深刻。

    他们更注重培养通晓中国的人才。近50年以来,在北京的日本记者,每人都被轮流派驻香港、台湾、上海等地工作,以便全面了解中国。他们经过在中国几个地方的工作和生活,都成为十分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地理的中国通,有些人成为很有建树的中国问题专家,回国以后就进入了国会和政府的研究机构。

    1975年的春天,作为对郭沫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访日的回访,日本文化代表团访华。日本代表团团长吉川幸次郎站在大雁塔上,俯瞰繁华不再、荒芜遍地的西安,像一个精通西安地理和历史的导游一样讲述当年长安的历史和建筑,引经据典,如数家珍,令中国陪同人员折服。

    吉川幸次郎是文学博士、东方学会会长、日本中国学会评议员兼专门委员、日本外务省中国问题顾问,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文学和历史研究家。他认为,中国的日本研究仅相当于中学水平,“这样,真正的日中文化交流不可能,也构不成真正意义的中日友好关系”。

    钱钟书先生曾经去日本讲学,回来以后,他对于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感慨万端:“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很大的胆。理由很明白简单,日本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

    著名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王锦思先生在其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中,痛彻心扉地呼吁国人 ,要直面现实,真正深入地了解我们这个邻居。他说:日本虽小,却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被许多人涂黑或不愿意观看,结果看不清日本也看不清自己。日本人对中国了解得甚多、甚深、甚细,而中国人对日本则了解得较少、较浅、较粗。这种在国民层次相互了解方面的不平衡,可能比贸易收支的不平衡更令人担忧。

    在书籍出版上,旅日学者毛丹青认为,相对于日本的“中国热”,中国是“日本冷”,“我们恐怕难以做到知彼,最终甚至连知己的本领也会丢掉,这实在值得警惕”。

    如果我们真正了解日本就会发现, 日本内阁府发布的2010年日本名义GDP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被中国超越而排名全球第三。但是,在人均GDP方面,日本仍然是中国的10倍多。日本经济财政相与谢野馨就2010年日本名义GDP被中国赶超回应称:“日本将不会与中国竞争GDP排名,我们搞经济不是为了争排名,而是为了使日本国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日本目前还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还没有任何理由蔑视这个已经把我们研究透,并从我们的身上吸取了无穷智慧的邻居。我们要做的,不是永远停留在回忆痛苦中,而是像他们研究我们那样研究日本,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把他们的长处变成我们的智慧和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