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下一个奇迹”系列采访49-50

标签:
杂谈 |
“谁是下一个奇迹”系列采访49
黄埔一班
来自 广东广州
出生于 1995年4月
最喜欢的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
静品香茗,历久弥新,齿颊留香沉淀予你淡淡的回味。而挚友如若一杯茶,在那些阳光洒泻或阴霾弥漫的岁月里,给你暖心的温度,给你醒神的警示,给你隽永的回甘。
八月,在李阳老师和世界大脑先生托尼博赞同台演讲的现场,张皙钒和她妈妈拿到关于李阳疯狂英语一年包会课程的宣传资料。而此时的她,并没有参加课程的意愿。因为一年的时间,她将要舍下学校的同学,还会落下一年的学业。未来并不能在现在就给她一个答案,她不愿意放手一试。
但是张皙钒的妈妈在李阳老师的博客上进一步了解课程后,便与她分析参加课程对自己的帮助。如果能够攻下英语,那将是向以后出国的计划迈出一大步。而且家人都不会英语,如果以后举家移民,那她必需为父母多一些生活上的分担。她被寄托着希望,得负得起担当。但传统学校的教学根本对以后的路途起不了更多有用的帮助。
九月开始,不管是原来学校还是一年包会课程都已开学。2号的那个晚上,她终于决定为未来顾全:与其在学校浪费一年的时间,不如参加课程将英语攻下。第二天张皙钒未来得及与学校的朋友道别,便怀着不舍与忐忑,启程赶到军训基地投入军训。
在这里张皙钒面临的是所有新的东西,她将要与这些新的面孔相处生活一年之久。而自我感觉交际能力比较差的她,都不知道怎么去交新的朋友。
初来乍到时,其他同学都军训两天了,有些已经打得火热,自己却一个人都不认识,她也没带手机未能与家人取得联系。那思家的情绪和灰暗的孤独,如她单薄的影子在后相随。后来她开始主动地去和别人说话,慢慢地和身边的同学熟络起来,终于融入到集体中去。她回忆第一次主动去交朋友的情景,一直怀惴着紧张,但现在谈起却满脸洋溢着粲然的微笑。
她在这里遇到了岳书宇。一个洒脱开朗,一个温婉恬淡;一个成长于遥远的内蒙古,一个出生在南国广州;但不管是性格上的不一还是地域上的差距,都没有阻隔两个女孩子的友谊破土萌芽。
军训是一年磨炼的始端。那时候,南方夏季的高温和高强度训练,让许多人都败阵下来,放弃了训练。张皙钒她们班三十多个同学,最后只剩十几个“特种兵”坚持到底,参加最后的军训汇演。她和岳书宇一起,征服环境的恶劣和训练的艰辛,相互鼓励走到最后。也是从那时起,她们挽手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在征服英语的这条路上跋涉直至现在。
遇上岳书宇是张皙钒在这里最大的荣幸。她敢作敢为的爽朗和帮其左右的分担都支持着她一路前行。在两个月的学习中,张皙钒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以前平稳走过来的她并没遇过太大的挫折,但在“发音风暴”中,她却碰了一遭。在过关考核中,“全情表演”的严格让她止步不前。为此,她第一天就哭鼻子了,当时岳书宇像平常一样在旁边安慰自己。第二天她便鼓起勇气决定要继续加油,不能再哭。但第二天虽然越过“全情表演”的鸿沟,却被最后一关“终极考核”拦路,她考了十几遍也不能过关。私下多遍努力的练习却没能在这里认证过关,自己感觉并没有什么问题了,但就是无法得到肯定。张皙钒急得不知所措,眼泪决堤又哭了起来。而此时在旁边一直鼓励她的岳书宇终于转了颜色,斥喝她辜负自己的期望,告诉她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不能哭……这让彷徨的张皙钒从无措中重新镇定下来,获取力量继续坚持下去。
“从来没有朋友那样直接地骂自己指出错误,她是第一个。”张皙钒知道那些勇敢指出自己错误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和爱自己的人。那些当头棒喝给予她莫大的警醒和力量。
挚友会给你一杯茶般心灵的沉淀,如一路走来,因有人携手在掌心传递的温度,给予你前行的勇气,使你的人生旅途不再孤寂。
“谁是下一个奇迹”系列采访50
黄埔二班
来自广东河源
1991年5月19日出生
最喜欢的一句话:It is quality rather than quantity that matters.
就像廖幸自己说的,“It is quality rather than quantity that matters.”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所以,他想提升自己,不想与其他人一样,匆匆地度过人生。他想彻底征服英语,读懂一直崇拜的大师——莎士比亚。
本来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廖幸,参加了今年的从化夏令营,从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夏令营上课期间,廖幸听说广州开办“一年包会课程”的消息,就给家人打电话说自己想参加。高二结束就休学,这个有点荒谬的提议,遭到家人的质疑:这样会不会耽误高考?但是廖幸坚定地表示:只要攻克英语,其他的科目,自己回去努力学学应该没问题。说服爸妈后,他在夏令营营地就报名了。
高中,廖幸就读了十几本莎士比亚的著作,每次都感触颇深。和莎翁“对话”,总会收获一些课堂上老师永远也给不了的人生哲理,得到心灵的净化。哪怕是读书偶尔会产生烦躁、消极的情绪,而学会克服之的能力也是一种难得的锻炼。
“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这是莎士比亚《黄金梦》里的一句名言。的确,人自从来到世上,就会被赋予一种职责,廖幸懂得自己的身负的责任,所以他从不敢懈怠。
廖幸为自己定下了一年后单词过万的目标,所以细化到每天,他要完成的任务量非常大。他把午休的时间用来学习,上课也积极地配合老师,在老师规定的任务之外,他还定出自己计划。现在,他主要是背《剑桥》课本和《发音宝典》上的单词,一次记不牢,就重复多次。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词汇量最多的作家,至今没有人能超过他。所以,要读懂大师的作品,一定是有巨大的单词量,以及对国外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充分的了解。
廖幸背单词的方法和一般人有些不同:他背有生词的句子,一旦句子掌握,单词也不知不觉记下来了。背句子不只是为了扩充单词量,还可以培养语感,对于口语、阅读、写作都大有裨益。
廖幸之前是在黄埔三班,在班上,主讲老师邓文川给予他很大的帮助。邓老师知识渊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他还有一个学习上的伙伴—孔海宇同学,虽然只是个初中生,但是热心的孔海宇总是帮助廖幸纠正发音,当廖幸有不懂的句子时,孔海宇也会帮他解释。两个人经常一起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互相督促。
廖幸说自己学习英语源源不断的动力,就是来自想要读懂莎士比亚的英文原著的迫切愿望。路途遥远不可怕,艰难险阻也无所惧。要读懂大师,他唯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