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文学作品对现代青年没有什么用!

(2007-11-11 02:41:31)
分类: 成功人生

 

The only thing that can stop you

is the doubt that you carry in your mind.

唯一可以阻止你的是你脑子里存在的疑虑。

 

     台湾商业教父张忠谋是一个疯狂的阅读者和思考者。

     关于阅读,他发表了下面的观点:
     谈到阅读,我要从“终身学习”开始说起。
     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终身学习”,一个是“独立思考”。“终身学习”里包括阅读,而且占了终身学习里一半的分量,不过终身学习并不是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那种每个人都可以做,我所指的终身学习是“有计划、有系统、有纪律”地在阅读。
     什么叫有计划?就是要先定计划。至少应该是半年的计划、一年计划,甚至是更长的计划。每个人生的阶段都有许多计划,例如我进入半导体业以后,我本来实学机械,那时候已经有MIT(麻省理工学院)的机械硕士学位,但是我连晶体管是什么我都不知道。进入半导体业的头一个计划就是苦读半导体,以后一生都在延续,因为我一直都在半导体业,只是苦读半导体相关内容的程度减低了,因为别的东西我也要学。
     系统常常是整套的,比方说我在大学起就在想,我不会去做教授,我会做经理人。做经理人是有一套要学的东西,要懂的财务看表报、要懂的股票市场等等。这是做经理人一定要的。假如那些你都相当熟了,那就把自己的视野再推广一点,关心国际情势之类的。
      那些文学啊、诗词啊,我从来没有时间看。我的阅读系统里最多是半导体知识,后来,尤其是最近10年、20年,就变成世界级CEO所应该知道的东西,有些世界级企业的CEO就只是CEO,不是世界级的人(笑),但有不少的却是世界级的人物,他们不经关心公司本业的事,也知道世界经济,地缘政治,这多是世界级CEO应该知道的。
       有纪律,就是自己每天有多少时间就读多少书。台湾一般应酬占的时间太多,你若是把应酬出入的时间也算进去;当然吃饭是要的,但吃饭休息,一个小时就够了,那你就省了两个小时,可以用来阅读计思考。
       终生学习的另外一般就是“聆听”。
       聆听是能够从他人那里学习,当然对方也要从你这学习,朋友也好,甚至是开会,你都能学到很多,这常常是比阅读的效益更大,所谓“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茅塞顿开,正是如此。
       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听”,而听是太被忽视的艺术,绝大部份人不善于听,假如他们真的听会更了不起。若是一个人常常打断你,你就知道这个人大概不会听了,也没有耐性,这种人往往很聪明,应为他们以为已经知道你会说什么了,尤其是碰到我这种人,讲话比较慢,就常常被打断。很聪明的人常常打断我,帮我讲完了,可是他们90%是猜错了我想说的话,那他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当然我会纠正他,但也不是每次都纠正。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常常对方只要跟你意见稍微不同,有点批评的意思,这个人的态度马上就转变为防守的立场,想要反驳,那就更失去学习的机会了。
       要阅读的东西太多了,选择非常重要,不然效率也不高。读书的方法我也很老实,不太赞同速度,因为我认识会速读的人,都是读得很多,但了解很少。
       接着是“独立思考”。不论别人告诉你,或你从文章上看什么,不要马上就相信。你要想想看,他讲的话,举证了什么?他举的证是否有偏见?他可能举了某几个例子,但不举别的。就算他举了蛮好的例子,但那些证据是否导引到他的结论?
       我觉得一般人的独立思考比终生学习更缺乏,这两个习惯从年纪轻时就要养成,尤其是独立思考。终生学习即使是中年以后才养成还是有可能的,但是一个人学习的效率,的确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降低。
       独立思考也要看你有多少数据,如果你看的东西很少,那你独立思考的材料也很少,不过我刚才讲的态度仍然很重要,不要人家讲什么信什么。我强调两点,一个是“听的多、看的多,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强”,任何一件事你会听到两面、三面不同的结论,那你独立思考的材料也多了。第二点是“态度问题”,也就是“critical thinking”;独立思考直译成英文是“lndependent thinking”,但我觉得“critical thinking”会表大得更传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