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①读史有所思 |
中国最牛逼的大学问家陈寅恪从12岁起,就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高等学府求学18年,通晓几十种语言。由于他把心思全用在了学习上,基本每到一处学完就走,根本不管发不发学位,因此陈寅恪虽然满肚子的学问却没有一个文凭。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梁启超便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任国学研究院导师。曹云祥嫌陈寅恪没有文凭。可在梁启超极力荐下,清华大学最终破格聘用了陈寅恪。一个没有文凭的“高中生”,居然成了赫赫有名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没有梁启超的推荐,陈寅恪就不可能进入清华。应该说梁启超对陈寅恪是有知遇之恩的。可是,让人意外的是,在清华园陈寅格并没有围着梁启超转,仿佛对此并不领情。相反,他经常还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的面红耳赤,甚至有时候还怒目相视。更让人不可思的是,梁启超曾写过一篇研究陶渊明归隐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官僚阶层寡廉鲜耻,他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所以毅然辞职归耕田园的。可是没过多久,陈寅恪也在学报上发表了一篇研究陶渊明归隐的文章,他认为陶渊明辞官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学习伯夷、叔齐“耻于事二主”所致。居然公开唱起了反调,矛头直指恩人梁启超。
陈寅恪的文章发表后,有人提醒梁启超,说粱在清朝做过官,如今在民国也做过官,陈寅恪这是影射梁启超在“事二主”。谁知梁启超并不以为然。
陈寅恪有恩不报,还和人家赫赫大名的梁启超对着干。别人不理解,但我相信“吾爱无师,吾更爱真理”
陈寅恪坚持真理,不以恩而从,不以利而媚。这使我想起了现实中的一些人。不管人家出于什么目的,只要有人给了自己一些小恩小利,或者扶持帮助了一下。那么无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货色,无论做了什么,那也要处处肯定和服从,人云亦云,不能反对。要么就与之同流合污,狼狈为奸,甚至还会像狗一样跟着人家。他们肯定和跟随一个人的标准只有一条:给自己扔没扔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