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有所思之75——常家祠堂的那座戏楼

(2009-02-16 19:04:28)
标签:

戏楼

祠堂

困难群众

粥棚

灾民

山西

分类: ①读史有所思

    读史有所思之75——常家祠堂的那座戏楼      

    提起山西榆次中国民居第一祠堂之美称的常家祠堂,知道的人肯定不少。可知道常家北祠堂那座戏楼的来龙去脉的肯定不多。据说,这个戏楼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耗银三万两历时三年完工。

不就区区一个戏楼,常家为什么历时三年呢?

    原来,光绪三年山西、陕西、河南旱,颗粒无收。其中,山西受灾最严重。面对旱灾,常家当然要义不容辞的赈灾。可如何赈灾,如何让受灾的乡亲们很体面、有尊严的接受救济,而不是让他们放下面子去粥棚领取施舍呢?于是,常家就想出了个盖戏楼的办法。常家规定,搬一块砖就可以管一天的饭。因此大灾持续了三年,常家的戏也修了三年。除了捐款外,整整三年常家就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帮助灾民。

为了让灾民有尊严的接受帮助,封建时代的大地主常家用心之良苦真是让人感动啊!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直至解放后,这些大户人家的长工或佣人几乎没人出来控诉受剥削的血泪史的一个原因吧

然而,现在我们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为老百姓做了点屁大的好事,就惟恐天下不知,死乞白赖着要求别人“感恩”。特别是每到年关和节日慰问困难群众的时候,总喜欢带着新闻媒体,对整个慰问活动全程进行采访;照相机、摄象机、采访笔,长枪短炮齐刷刷对着困难群众,完全一种我来帮助你,你就得必须配合的态度。完了则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大张旗鼓的公开宣传,根本不顾及老百姓的尊严和心里感受。慰问虽对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起道了一定的作用,但却给他们的心里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虽然也给他们带去了组织的温暖,但在带去温暖的同时捎去了一丝“寒意”——实在让人惋惜! 

晋商大户为什么富可敌国,能做的那么大,而且还没有受到仇富的威胁?看来这并不仅仅是他们只会经商的缘故啊……

                                                             夜半挑灯看吴钩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