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有所思之58——韩复榘说过的一句话

(2008-12-08 22:37:05)
标签:

大老粗

省主席

中原大战

政府班子

韩复矩

分类: ①读史有所思
    韩复榘,字向方,河北霸县人,1890年生于一个小康之家。14岁时,父母为他娶妻高艺珍,即一代名士高步瀛的侄女。韩长大后投奔冯玉祥。从此,韩复榘在冯玉祥手下,逐级提升,与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孙连仲等成为冯玉祥的得力战将,被称为“十三太保”。中原大战时,韩叛冯投蒋。

    虽然抗战时为了保存实力成了逃跑将军,让人不齿,可韩复榘并非天生怕死。1925年,国民军进攻天津,时任旅长的韩复榘亲率敢死队首先攻入天津,被提升为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天津警备司令。1928年奉军12个师攻河南,韩复榘任北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部击溃奉军,攻占北京南苑,成为第一支到达北京的北伐军,当时媒体皆誉韩为“飞将军”。

    除了作战勇敢,其实韩复榘并非一个大老粗,韩复榘国学根底很深,不但擅长书法,文章写得也很有文采,十几岁就能到县衙任“帖写”。1937年,国民政府批准在北京西郊建立“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陵园”,纪念碑的碑文《辛亥滦州革命先烈衣冠冢铭并序》,就是冯玉祥安排韩复榘写的。

    据“中国最后一个大儒”梁漱溟称:“韩复榘作战勇敢,又比较有文化,方深得冯玉祥的重用和信任,一步步提拔,而成为冯手下的一员大将。”有一次章太炎的门生、国学大师黄侃在北京讲学,回来曾很激动地对人说:“我发现了一个人才韩复榘,那么多人听我讲学,只有韩复榘全懂。他对古音韵学超出一般人的理解。他是大家,诗写得好,字写得好。”

    韩复榘之所以成了大老粗的代名词,关键是相声泰斗侯宝林的相声名段《关公战秦琼》和所谓韩复渠写的“打油诗”妇孺皆知、流传太广了。其实,《关公战秦琼》和那几首“打油诗”的真正“主人公”并非韩复榘,而是同样主政过山东的另一个大军阀张宗昌。由于文艺作品的传播力量非常惊人,大家硬是把张宗昌的事给韩复榘安上了,韩复榘也只能百口莫辩了。

    然而,一失足责成千古恨,一逃跑则留千古骂。因为韩复榘抗战时的劣迹,如今,坊间有关这位大军阀“大老粗”的种种笑话,流传甚广,知道的人肯定不少。可是,有关他主政山东期间,因为何思源说过的一句话,知道的恐怕就更寥寥无几了。而这句话则露出了韩复渠的“庐山真面目”,更显示了韩的不同寻常。

    1930年,韩复榘从河南省平调山东任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主政山东后大刀阔斧搞改革,很快改组了省政府,提出了“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普及教育”四项施政计划。一上任他便把一些术士、僧道类人物,清理出了省政府机关,取代之的则是新派文人(比如大名鼎鼎的何思源、梁漱溟等等)并请何思源任省教育厅厅长。

    韩复榘在山东主政近八年重用人才,爱惜知识分子,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从不干涉,更未向教育界安插过一个亲信。然而,尽管如此,由于何思源脾气耿直,又书生气足,常免不了因为工作和韩复榘发生争执。可奇怪的是,性格粗鲁、暴躁的韩复榘却每每能容忍何思源对他这个省主席的不敬。

    由于在山东教育界都是何思源说了算,后来时间久了韩复榘的大度让其身边的人大为不满,便时常在韩复榘面前非议,并要求韩复榘将何思源撤职。韩复榘说:“全省政府只有何某一个是山东人,又是读书人,我们还不能容忍他?不要越做越小,那样非垮台不可”

    一个大军阀能说出这样的话,读史读到这儿,让人还真有点感动。为啥会“越做越小”?就是因为拉帮结伙呗!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一个政府班子,如果有了拉帮结伙,搞小山头的心思,各自为了了团伙的利益“分头行动”,即使不垮台,也绝对长不了。

    就凭韩复榘说的这句话,我觉得这位大军阀就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微信公众号:吴钩一言堂(wugouyyt)

    备用公众号:吴钩壹言堂(wugyy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