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有所思之31——无名与有名

(2008-12-08 21:43:04)
标签:

仁义

礼遇

学问

亚圣

孟子

分类: ①读史有所思
一提起亚圣孟子,后人没有不知晓的。可提起与孟子同时代的学问家邹衍就鲜为人知了。
  
然而,又有谁知道,在当时名气大吃得开的却是邹衍。邹衍到梁国,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去赵国,平原君侧着身子陪他游走,并用自己的衣服把他的座位擦得干干净净;上燕国,燕昭王不仅恭迎到国界,而且亲自替他清扫道路。相比之下,孟子就差多了。那位亲自去郊外迎接邹衍的梁惠王见了他,连先生也不肯叫,只呼他“叟”。你说孟子憋屈不憋屈。
  
邹衍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礼遇,关键是他的学问讲的是阴阳玄妙之术,这样的学问不但能哗众取宠,而且各国的国君们听了觉得高深莫测,几乎把他视若神人。可孟子却不同,他讲的是只是仁义。一次,梁惠王问孟子:“喂,老头儿,你不远千里到我这里来,不知道你有什么办法为我们国家谋利?”。孟子得孔子真传,自然不会开口言利。他说:“为什么要讲利?有仁义就够了。”于是,孟子便把仁义之道说了一通,让梁惠王行仁义。梁惠王哪里听得进去,就懒得搭理孟子了。
  
读完这段历史,也就明白了为何孟子当初受冷落,邹衍得礼遇;后来孟子从区区无名到名传后世,邹衍从大名鼎鼎、大红大紫到销声匿迹的原因了——历史真是一名公正的法官。
  
然而掩卷沉思,却使我想起了现在。我发现现实中,我们的一些学问家就喜欢在媒体上夸夸其谈、故弄玄虚,其实肚子中并没有多少能用的东西,但却左右逢源博得不少虚名。相反,有的人埋头研究,不计名利,潜心坐冷板凳,做真学问,但却倍受冷落,默默无名——他们不就是今天的邹衍和孟子吗?
  
邹衍有名到无名,孟子无名却有名。一时之名不是名,万古之名才是名!
            
                                                  (夜半挑灯看吴钩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