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所思之3——晏婴的“和”与“同”
(2008-12-08 20:53:23)
标签:
梁丘五味深思疏密晏婴 |
分类: ①读史有所思 |
一次,齐侯出猎归来,指着前来接驾的臣子梁丘据对晏婴说:“这个梁丘据与我相处得最和谐了。”
晏婴反驳说:“他与你不过在许多事情上意见相同而已,哪里谈得上和谐?”齐侯很纳闷:“和与同还有什么区别吗?”
晏婴回答到:“高明的厨师调和五味烹制鱼肉,因五味味道各异,经彼此调剂综合才制成美味。音乐也一样,在主旋律下,由急缓、疏密、刚柔、高低、强弱等不同音符,谱成一支美妙和谐的曲子。君臣上下之间就应该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这样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才是和谐。”
和谐不见得就要相同,相同不见得就一定和谐。可以说,晏婴对“和谐”的认识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精神,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不无启迪。然而,笔者发现,今天有些人对和谐存在着不少误解,对和谐的认识还不如几千年前的晏婴。总认为“和谐”就是“同一”。凡事都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喜欢“众口同声”,以为只要大家达成共识,便是和谐,否则就是不和谐——实在令人遗憾。
常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要想达到高度统一,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既然很难“统一”,就是说不同意见和声音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得到尊重。遗憾的是,一些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总认为“同”就是“和”,把不同意和不同做法当作“杂音”和不和谐的体现。结果,群众和下级有不同意见不敢说,有好的想法不愿提。一个单位和地方,几乎都是几个头头在思考问题。大多数人成了“机器人”,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你叫怎么说就怎么说,表面看似上下团结,一片和谐,其实却隐藏着不少矛盾和问题,根本谈不上什么和谐。
“众口同声”并非就一定是和谐之音。实践证明,善于倾听群众意见,让他们畅所欲,不但是一种明智的做法。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的需要。有人有意见这也是正常的。这说明群众还在关心我们的工作,只不过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只要改进就行。相反,倘若什么都统一的找不到一点不同,听不见一丝异样的声响,到处都是“众口同声”,那就令人深思了。
“和”不一定就“同”,“同”不一定是“和”。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各种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叫和谐。晏婴对和谐的认识令我们深思!
(夜半挑灯看吴钩
原创)
晏婴回答到:“高明的厨师调和五味烹制鱼肉,因五味味道各异,经彼此调剂综合才制成美味。音乐也一样,在主旋律下,由急缓、疏密、刚柔、高低、强弱等不同音符,谱成一支美妙和谐的曲子。君臣上下之间就应该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这样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才是和谐。”
和谐不见得就要相同,相同不见得就一定和谐。可以说,晏婴对“和谐”的认识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精神,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不无启迪。然而,笔者发现,今天有些人对和谐存在着不少误解,对和谐的认识还不如几千年前的晏婴。总认为“和谐”就是“同一”。凡事都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喜欢“众口同声”,以为只要大家达成共识,便是和谐,否则就是不和谐——实在令人遗憾。
常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要想达到高度统一,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既然很难“统一”,就是说不同意见和声音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得到尊重。遗憾的是,一些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总认为“同”就是“和”,把不同意和不同做法当作“杂音”和不和谐的体现。结果,群众和下级有不同意见不敢说,有好的想法不愿提。一个单位和地方,几乎都是几个头头在思考问题。大多数人成了“机器人”,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你叫怎么说就怎么说,表面看似上下团结,一片和谐,其实却隐藏着不少矛盾和问题,根本谈不上什么和谐。
“众口同声”并非就一定是和谐之音。实践证明,善于倾听群众意见,让他们畅所欲,不但是一种明智的做法。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的需要。有人有意见这也是正常的。这说明群众还在关心我们的工作,只不过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只要改进就行。相反,倘若什么都统一的找不到一点不同,听不见一丝异样的声响,到处都是“众口同声”,那就令人深思了。
“和”不一定就“同”,“同”不一定是“和”。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各种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叫和谐。晏婴对和谐的认识令我们深思!
前一篇:读史有所思之2——公议休拒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