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列维坦油画《墓地上空》里那座古老的木教堂

(2007-10-09 20:01:51)
标签:

解析俄罗斯油画

19世纪末

压抑的社会情绪

游记

修道院

伊凡雷帝的情妇

分类: 我的画。中外画评。儿子的作品
           列维坦油画《墓地上空》里

 那座古老的木教堂

          列维坦油画《墓地上空》里那座古老的木教堂

 

当我在伏尔加河流域伊巴基耶夫修道院内一眼看到这座黑黑的、有点朽坏了的小教堂时,便感到它好生面熟!哪里看到过它——电影里?绘画里?我拼命在脑中储存的信息里寻找。是的,就是它:列维坦的《墓地上空》里就有这么一模一样的教堂!

     列维坦油画《墓地上空》里那座古老的木教堂

                  罗铮摄于20017

几天后,我在特列嘉柯夫画廊的巨幅风景画《墓地上空》里,看到乌云下的这样的教堂;数天后,我在传记《俄国风景画家列维坦》一书中看到了对这种乡村教堂的描述:“列维坦和同伴们伫立甲板,目不转睛地眺望(伏尔加河)岸上。突然间大家发出一声不期而然的呼声。原来出现了一座绿色高岗,上面有一所木结构的小教堂…发黑的圆木、木板、和尖顶说明它的古老。”“这座教堂早已封闭…据说它的编年史可能从伊凡雷帝时代就已开始。在它的门廊里一块带环的大石板下埋葬了暴君的三个姘妇,她们由于执拗不驯而被发配到这个镇子。”

   传记告诉我,被画入《墓地上空》的那座小教堂已焚毁于1903年。但我相信,我所看到的这个木教堂和被焚的木教堂不是兄弟就是姊妹——它们大致都建立于伊凡雷帝时代(伊凡雷帝死于十六世纪末),它们都是于伏尔加河畔的乡村木教堂。不信?那就请把这张照片上的木教堂和《墓地上空》里的木教堂对照对照。

         列维坦油画《墓地上空》里那座古老的木教堂

         结庐南山湖畔居  摄于20017

 

转载的有关资料:

  19世纪90年代,是列维坦创作的盛期。他的 4幅作品《深渊旁》(1892)、《弗拉基米尔路》(1892)、《晚钟》(1892)和《墓地上空》(1894),是他在风景画中表现时代气息的探索。它们与《伏尔加河组画》对俄罗斯自然景色的赞美完全不同,深刻表达了当时压抑的社会情绪。列维坦两年以后画成的《墓地上空》,综合了前 3幅作品的联想和情绪,以纪念碑式的构图,描绘了雷雨将临、狂风骤起的时刻。画面具有宏伟、苍劲的旋律

 

■《墓地上空》,又名《永久的安息》。(参见“Au-Dessus du Repos Eterne   1894 年完成  150x206cm  特列季亚可夫画廊)这是一幅杰作!一幅令人神情激荡、百读不厌的作品!这幅画,我读了好久,但是还要再读下去!列维坦以一颗极真诚的心灵,表达了对大自然无限崇敬、无限爱恋的心情。没有这种情感,他看不到天上云的变幻,也画不出地下水的奔流。他也看不到小树在风中摇曳,木屋在孤寂地对抗着风和雨。他看得多么深沉、多么入迷呀。他看了多少遍天空,不知道!他画了多少遍流水,不知道!我在多年前的“欧洲印象派画展” (巴黎大皇宫)看到这幅画的“草稿” (应是第二稿),天空画法并不一样,跟最初的“写生稿” (第一原始稿)相比,已发展了不少,一般的画家可能早已感到满足,一般的欣赏者也可赞赏不已。但是,列维坦并不满意,他以更高的艺术标准要求自己。主要在天空和陆地进行了一次改动,这个改动,是精细、微妙的。也颇有胆略。把“草稿” 中的一块“平地”改为“水” 。这个改进,使他的艺术语言,获得了空前的丰富,把“小岛” 和天、水拉开距离,加强了“水” 的力度和张力,从而使画面产生了巨大的“量” 到“质” 的变化。使整个画面气象恢宏,“洪水” 的汹涌,有一股无尽的力量正在奔流着,“小岛” 显得更加孤单,而那小房子和十字坟地更显得凄凉。他在时间、空间、色彩的处理手法上,也有力证明列维坦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大自然深刻的理解。光是天空的描写就足已令人赞赏不止,翻动的云朵。瞬息万变,自然的微妙变化,被大艺术家的手笔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幅画中表现的是雨后初晴的大自然景色,大地刚被狂风暴雨冲刷过,风还在刮着,树儿还在摇动着,发黄的江水滔滔,汹涌澎湃。这幅画中还隐存着深沉的“意境” :人的生死,被隐喻为草木,既缈小,也虚无。最多只得到一块十字架。只有伟大的自然,她才具有神奇、壮美的永恒力量。如奔流不息的雨后大水……虽然无尽的流水增加了惆怅的心情,但他的作品的格调是雄壮的。他的一位女学生回忆说,“当列维坦创作《墓地上空》的时候,坚持地要我为他弹奏贝多芬的曲子,特别是英雄交响曲及其中的葬礼进行曲。”我们只要比较一下这三幅作品的不同之处,一定会对最后的“定稿” 感到最大满足,显然“定稿” 是一个高峰,是一个险阻,是个难关。这个跨越是个大考验,是心力和智慧的考验。跨过了这个考验,艺术家以自己的作品攀上了世界级高水平。跨不过只跌落到二流的水平。无疑“定稿” 显然是最优秀的、最完美的。

[作者:林鸣岗    2007年06月2110:44 ] 

 

    比起个人悲剧性的《深渊旁》,《墓地上空》(1894)则是一曲无限惆怅的悲怆交响乐。苍茫的大地,凝重的云层,淼淼大河映照着变幻莫测的无际苍穹,孤独的教堂伴陪着零零落落的荒冢,小树在风中颤抖着奏起哀歌。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无限凄凉的悲怆情凋。永恒的苍穹,永恒的大地,永恒的大水,永恒的空,反衬着短促的人生。画中的意境折射出画家当时的心境。

 

 ■画作《墓地上空》,展示了布满阴云的天空,平坦无波的大河,河边暗绿色的草地,零星可见的几个墓碑,一间小木屋,一切都笼罩在灰暗的色调之中。这悲剧性的画面让人不禁要联想到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悲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