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主脑减头绪” 细节中显个性
——艾青《吹号者》写作成功的秘密
王美春
《吹号者》①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 (1910~1996)的诗代表作之一。此诗写于1939年3月末。全诗共五章(合计一百五十一行)。此乃艾青早期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叙事诗代表作之一。
“立主脑”、“减头绪”,细节中显个性,可谓这首叙事诗写作成功的主要秘密。
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谈及戏曲写作时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是“立主脑”,二是“减头绪”。“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实在可传而后传之,则不愧传奇之目,而其人其事与作者姓名皆千古矣。”②此处的立主脑,讲的是戏曲的写作要围绕一个主旨,确定一根主线,写一人一事。“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之得传于后,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三尺童子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以其始终无二事,贯串只一人也。……事多则关目亦多,令观场者如入山阴道中,人人应接不暇。……作传奇者,能以‘头绪忌繁’四字,刻刻关心,则思路不分,文情专一,其为词也,如孤桐劲竹,直上无枝”③。这里的减头绪,强调的是戏曲写作“头绪忌繁”,要以单一故事线索贯穿全文。李渔所谈的虽是戏曲的写作,却也符合叙事诗的写作要求。对此,诗人艾青也“能了了于心”,并且在《吹号者》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吹号者》,围绕主要人物——吹号者展开情节:写这吹号者在“困倦的人群”与“污秽的人群”里“最先醒来”,而他的醒来是被惊醒的,“惊醒他的/是黎明所乘的车辆的轮子/滚在天边的声音”,不过,那时,“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没有到来,/那惊醒他的/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过于殷切的想望”;在黎明到来之时,“站在蓝得透明的天穹的下面”,拿起号角,“以原野给他的清新的呼吸/吹送到号角里去”,他“吹起了起身号”,于是“世界上的一切,/充溢着欢愉/承受了这号角的召唤”;在此之后,他又吹出了“吃饭号”、“集合号”、“出发号”、“行进号”、“冲锋号”,直至“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他寂然地倒下去”,“然而,他的手/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并且“那号角好像依然在响”。此诗写吹号者其人其事,主线突出,情节单一,不像长篇小说那样有众多的人物、繁杂的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却将一个吹号者和沾着吹号者血迹的铜号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吹号者》,在写吹号者其人其事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了具有个性的细节来反映。叙事诗,虽说是“叙事”的诗,但其抒情的成分是少不了的,只是不像抒情诗那样以抒情为主,而是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从中抒发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和诗人的情感。因此,叙事诗对细节的选择要求更高。当代著名学者安旗在谈及中国古代叙事诗的艺术特点时说:“在诸种艺术中,诗歌是最富于感染力和启示性的一种艺术。诗人的艺术职责不在把故事情节一一交代清楚,不在把人物的心思合(‘合’当为‘和’——引者注)盘托出,而在精心地挑选那使人能够举一反三的细节,用那最动人的语言把它们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想象,激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这才是诗。情节和细节虽然是叙事诗和小说共同必需的,但叙事诗决不是小说的分行和押韵。在情节和细节的选择和表现上,叙事诗和小说大不相同。”
④其中,强调了古代叙事诗选择细节的重要,以及叙事诗与小说在情节和细节的选择和表现上的大不相同。安旗的这一观点也适用于现当代的叙事诗。艾青的《吹号者》真正做到了“精心地挑选那使人能够举一反三的细节”,并且以此来反映人物的个性,塑造人物的形象,表现诗的主题。我们不妨来看诗中写吹号者起来时的情景:
吹号者从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来了,
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
他轻捷地绑好了裹腿,
他用冰冷的水洗过了脸,
他看着那些发出困乏的鼾声的同伴,
于是他伸手携去了他的号角;
这里,写吹号者从地面上起来的动作,以“轻捷”、“冰冷”等形容词与“绑”、“洗”、“看”、“伸手”、“携去”等动词组成的细节来写,使其行动更为具体细致,而“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一行诗则是对吹号者心理的描写。通过此细节描写,吹号者起来时的情景便活现于读者的面前。诗中写吹号者牺牲时的情景也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
正当他由于一种不能闪避的启示
任情地吐出胜利的祝祷的时候,
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
他寂然地倒下去
没有一个人曾看见他倒下去,
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
都深深地爱着的土地上,
然而,他的手
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
在那号角滑溜的铜皮上,
映出了死者的血
和他的惨白的面容;
也映出了永远奔跑不完的
带着射击前进的人群,
和嘶鸣的马匹,
和隆隆的车辆……
而太阳,太阳
使那号角射出闪闪的光芒……
此处,有两个富有个性的细节描写。一个细节描写是:吹号者在吹冲锋号时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而牺牲了,但他手里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此细节描写,写此吹号者牺牲了却仿佛不愿退出战斗,还要继续吹着进军的号角。吹号者死而不已的精神令人感动。当代著名诗人未央的诗《枪给我吧!》中的关于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名战士牺牲了但手还紧握着枪的细节描写,与此相似,可参读。另一个细节描写是:那号角,在其滑溜的铜皮上映出了牺牲了的吹号者的血与他的惨白的面容,也映出了带着射击不停地冲锋向前的人群,以及嘶鸣的马匹、隆隆的车辆,而太阳则使那号角射出闪闪的光芒。此细节描写,将吹号者的壮烈牺牲激励战友们战斗不息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出来。
顺便说一下,《吹号者》写作成功的秘密,除了以上所讲的两点之外,还有其他秘密,如以烘托之法巧妙地写人叙事。请看诗中的一些诗行:“林子醒了/传出一阵阵鸟雀的喧吵,/河流醒了/召引着马群去饮水,/村野醒了/农妇匆忙地从堤岸上走过,/旷场醒了/穿着灰布衣服的人群/从披着晨曦的破屋中出来,/拥挤着又排列着”。这些诗行,以林子、河流、村野、农妇、旷场、人群等听了起身号的反应来烘托吹号者的号角声,巧妙自然,使诗更具艺术感染力。
《吹号者》,以独特的写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吹号者的形象。这吹号者,以原野给他的清新的呼吸与夹带着纤细的血丝来吹号角,可见他是以心血来吹号角的真正的吹号者;吹起了起身号,可见他是黎明的通知者;吹出了集合号、出发号、行进号、冲锋号,可见他又是战斗的鼓吹者,胜利的召唤者;而最终英勇地牺牲在战场上,可见他更是为了解放事业而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勇士,可敬的奉献者!诗的结尾两行“听啊,/那号角好像依然在响……”以含蓄的语言写吹号者不朽的精神,升华了诗的主题。诗人艾青本人也可以说是吹号者,他的号角是诗歌,吹响的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战斗号角,催人奋进。艾青与《吹号者》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激励后代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前行,创造更为辉煌的历史。
【注释】
①
原诗详见艾青:《艾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6~83页。
② [清]
李渔:《闲情偶寄》,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7页。
③ [清] 李渔:《闲情偶寄》,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
④
安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艺术特点》,安旗:《探海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15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