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坐落在青海湟中县的莲花山坳中,占地面积600余亩,是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藏传佛教中格鲁派(黄教)的圣地。

塔尔寺在藏语中被叫作“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的汉语名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意为“先有塔,尔后有寺”。关于这个先有的塔,来缘是这样的:当年,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母亲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写信:“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1379年,其母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
此次青海之行,我先后两次去了塔尔寺:第一次去的时候下着小雨,烟雨濛濛中的塔尔寺象是高原山谷中的海市蜃楼,亦真亦幻;也很想看看晴空下的塔尔寺是怎样的另一番味道,于是在一个天气好的日子里又去了一次。


如意八塔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磐的八件大事而建的,是塔尔寺的标志性建筑。

佛教中,“狮子”代表“法力”,所以八塔上刻满狮子。

狮子座的我表示很喜欢这些塔


塔尔寺有殿堂25座,以大金瓦殿为中心,由大金瓦殿、大经堂、弥勒殿、文殊菩萨殿、祈寿殿、小金瓦殿、释迦佛殿、依怙殿、吉祥宫、四大经院、酥油花院、如意宝塔等9300余间(座)组成,是集藏、汉、梵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的佛教园林建筑群。







传说宗喀巴生下来剪断脐带掉下几滴血的地方长出了一棵菩提树,便是这棵。

僧袍的主人们应是上经课去了。




贴一张我发出去的明信片,展现一下塔尔寺的全貌。

酥油花是盛开于冰点的奇异之花,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当年,唐朝同吐蕃联姻,文成公主被迎到拉萨时,带去了一尊释迎牟尼12岁等身像,后来将佛像供奉于大昭寺,藏族人民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献了贡品。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和菩萨的贡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可当时已是草枯花逝之际无法采撷鲜花,只好甩酥油塑造了一束花献于佛前。
后来,酥油花制作技艺传到塔尔寺,并在这里得到了弘扬和发展。
由于酥油花的融点很低,有一点儿温度就会变形继而融化,所以酥油花只在冬天滴水成冰的天气做,也只能在冬天展出,因为春天,花儿就"谢"了。目前只有塔尔寺的酥油花展厅配备了空调,可以四季都欣赏到。

在制作酥油花的过程中,为了防止体温对酥油花的影响,艺僧们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为防手温回暖,必须不时浸冰水、抓冰块,让手指保持冰凉。因此,每位艺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病,许多人手指变形,甚至残疾。如果没有对佛的虔诚之心和对宗教艺术的献身精神,是很难坚持的。


酥油花与堆绣以及壁画并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堆绣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的一种寺院文化艺术。
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两次大法会上所晒的“大佛”,便是艺僧们在巨幅锦幔上堆绣的大型佛像。大佛长十余丈,宽六七丈,从山顶一直展到山腰,气势壮观,供数万游客信徒瞻仰膜拜。


塔尔寺壁画具有浓郁的印藏风味。壁画颜料采用石质矿物,色泽鲜艳经久不变。壁画内容广泛,多取材于佛经故事、神话故事、姻缘故事、释迦牟尼生平故事、宗喀巴佛院的业绩以及各种佛像、神像、阴间地狱画面、生死轮回和高僧大德的形象等。

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种形式,艺术则是这种精神生活最直观的体现。在塔尔寺这个宗教圣地,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转经筒,又称嘛呢转经轮。在藏区几乎随处可见转经的人,因为人们认为转经就相当于念经,是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为了让这种最好的修德方式得到最充分的运用,寺庙里随处可见转经筒。


多少年来,这玛尼轮就在生死轮回中、在喃喃的六字真言中、在虔诚的信徒沾满酥油的右手顺时针地拨动下,一圈圈地转动着,承载着佛祖与信众之间的沟通。



谢谢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