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北岳恒山,很多人都会马上想到山西省浑源县境内建有悬空寺的那座。很少有人知道,自汉至清初的1700多年间,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活动,并不在山西,直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朝廷才将祭祀地点由太行山区东部的恒山移到山西浑源天峰岭,并改后者名为恒山。而自此,古北岳恒山也不再称被为恒山,而只称大茂山。
在这个秋天,我又一次展开了自驾的行程:目标---古北岳恒山。
古北岳恒山不仅具有山清水秀之神韵,更有雄伟奇险之气势。它由20多座山峰组成,峰连峰,峰拥峰,峰压峰,峰峰争先。

古北岳恒山已于两年前启动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但由于刚刚开始进行开发,极少有游客到此,这也使得古北岳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自己原本的风貌,少了许多今人附加的人工痕迹。
行走在山中,处处云雾缭绕,仿若进入仙境一般。 抬头看插入云端海拔1898米的主峰,心中不由恍惚:这里定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也许,一会儿我就能访到一位放鹤的仙翁。
目光所及的每一处,都象是一幅中国山水画。大自然用它的造物神笔,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雄险奇秀的壮美画卷。

在不同的时间、时段内,大山时隐时现,变幻莫测。日出日落时,随着温度变化,远看其貌,雾霭弥漫,紫气笼罩;放射着仙气灵光;阴天看其状,是一座黑黝黝的黛青色屏障,阴森恐怖;最好看的是雨过天晴,满山如洗,残阳如血;在平时大部分时间里,山顶部都被云雾包裹着,与天相连,威严而神秘。

山高云深不知处,拿起手机玩自拍。

山中不时会有野花小溪出现在眼前。




这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喀斯特峰林景观。很难想象,在太行腹地,竟然有着大规模的如青笋、似狼牙、像箭镞,直刺云天的喀斯特地貌。



这里民风纯朴,由于没有特别明显的路标,所以我一路问了多位老乡。每一位都热情耐心地给我指进山的路。
古北岳北麓的倒马关,北临内长城,背靠唐河。东南为险要的十八盘岭。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自古以来,倒马关就为战略要冲,与居庸关紫荆关并称长城内三关。

风景雄美,民风纯朴的古北岳,再次造访,会是什么时候?那时,经历了旅游开发的你,不知还会有如此原始的美貌吗?
PS:为什么把北岳改在了山西浑源呢?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兵部尚书马文升,议祀北岳于曲阳改为浑源,理由是:一是曲阳在京都之南;二是曲阳北岳庙距北岳恒山140里;三是宋失云州,始祭恒山于曲阳。这第三个理由纯属编造,时任礼部尚书的倪岳予以反驳,奏议没有生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户科陈公奏罢曲阳庙祀改祀浑源获准,但仍祭于曲阳。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帝允刑部给事中粘本盛之请,始改祀浑源,改祀之争历时150余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