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边塞古关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阳关和玉门关了。 王维有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王之涣写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阳关在敦煌,因位于玉门关南所以称为阳关。这里是古代中国和西方交流的要冲,不但留下了张骞的足迹,也是李广、霍去病当年建功立业之所.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通往西域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南路重要关隘,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直到唐代,仍是去西域各国的重要通道,到了宋朝,丝绸之路衰退,阳关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元朝时,疆域扩到多瑙河,也用不着做他们的生意。阳关真正的荒废在于明朝的对外政策。明惧边患封嘉峪关,嘉峪关外只设卫。乾隆25年敦煌重新设县,嘉峪关外状况始恢复。但阳关离的太远了,只有荒颓。
现在只剩下大漠中的遗迹土堆。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关照关照”、“多多关照”,这些依然鲜活在中国人口中的语言,便是源自于阳关。有了盖着阳关大印的关照(古时“关照”好比现在的护照或边防证,出入关须通过严格验证。),无论是西人来汉,还是汉朝人西去,便都可以畅通无阻了。

下图这条平坦的土路,便是当年的"阳关道"了,阳关道那边的不平坦的沙地,就是阳关城的遗址,当年繁华时,这里有三万五千多常驻人口.

汉烽火台

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游人,我看着两千多年前的烽火台,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耳畔似乎响起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上的厮杀声。

在西部荒凉的戈壁上,伴着古老的汉长城,有一处自然形成的奇观,这就是雅丹地貌。
下图里的土墩样的东西便是雅丹地貌,是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
这里距敦煌市区约170公里,位于甘肃、新疆交界处,紧挨罗布泊,而雅丹地貌便是以这个雅丹地区最为典型而得名。
周围都是沙漠的这片土地上,竟也是有池沼的。阳关附近的渥洼池也是值得提一下的,故事的中心思想是:杀人犯的智慧与汉武帝的天真。

话说武帝时,河南南阳有个小官叫暴利长(这名字太拽了
),后来因为杀了人,被发配到阳关附近屯田。他有一些养马知识,被当地驻军长官指派从事军马牧养之事。
他发现每天都有一群野马到渥洼池来喝水,其中一匹长的特别的好看,体态高大匀称,骨骼清奇,跑起来像一团火。这个聪明人知道自己返城的机会来了。他在野马来喝水的路上下了圈套,想套住这匹马,但是马也不笨,躲开了,他又挖陷阱,马也躲开了。他终于想到了农民伯伯经常使用的办法:稻草人。
暴利长在池子边上做了一个泥人,拿着套马的工具,穿着他常穿的衣服。马开始当然很害怕,但是时间长了发现这是个假人,就放心了,照旧来喝水。在马的戒心完全消除后,真人换下了泥人,后面的故事大家肯定都猜到了,马被擒了。
暴利长当然想立功,但是抓到一匹好马不算什么特大的功劳,要想把成绩弄得中央都知道,那就得编。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马有多稀罕。
于是他编造说,这是天马,是从渥洼池里飞出来的!这事就闹大了,中央自然要接见他。(据说天马去长安城的路上休息的时候踩了山崖一脚,留下一个脚印,就是张掖的马蹄寺,你看这上下文还挺连贯的。
)
武帝看到了马非常喜欢,认定这是吉祥之兆,是他崇拜的太乙神赐给他的,就给马写了一首诗叫做《天马歌》,把马命名为“太乙天马”。
暴利长因献马有功,不但减罪,而且获赏。后世遂将“渥洼”作为千里驹的代名。
这种马也就是史书里提到的汗血宝马。汗血马引发了汉朝和大宛等西域国家的征战,后来用汗血马改良过马队的强大的汉朝骑兵横扫西域,无数名将青史留名。也留下了一句经典台词: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最后友情奉送一道非有奖问答题: 图中的那些是什么?

PS:
阳关旁的乡间公路,树叶美得炫目。(这可是绝对的原片,没有用任何修片工具加工过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