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张学良拘处与千丈岩
标签:
旅游文化健康教育历史 |
分类: 宁波周边旅游 |
溪口张学良拘处与千丈岩,都在雪窦寺附近,千丈岩需要爬山时间关系未达,下次再见。
张学良禁地
位于浙江省奉化市雪窦寺西侧山坡,又称“雪窦山招待所”,由上海中国旅行社于1934年建造,为青砖黛瓦平房建筑,总面积438平方米,设客房6间、餐厅1个。
1937年1月13日,张学良由戴笠押送至此处软禁,对外称“张学良先生招待所”,由特务队及宪兵连驻守监视,活动范围被限制为“东不出镇海口,西不过曹娥江”。
期间邵力子、宋子文等国民党要员曾探访,谈话内容受严格管控。软禁期间张学良居所包含卧室、书房与会客室,其妻于凤至与秘书赵一荻轮流陪伴。
建筑期间两次失火,1937年中秋节后因厨房失火焚毁,张学良暂居雪窦寺,后转移至安徽黄山。
1988年当地政府按原貌重建,现辟为张学良生平事迹陈列馆对外开放。雪窦寺内现存张学良手植楠树两株,被称为“将军楠”。
千丈岩
是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千丈岩瀑布水源来自雪窦寺东西两边山谷中。寺东那条涧水,从中峰白龙洞环流到雪窦寺南边;寺西涧水从屏风山雪峰玉龙洞经过十八折而泻,抵达雪窦寺南侧。两条涧水在雪窦寺前面伏龙桥下相汇合,流到锦镜池,穿过关山桥,冲出崖口。
瀑高186米,飞珠溅玉,五彩纷呈,蔚为壮观。王安石观瀑诗云:“拔地万生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面瀑旧有飞雪亭,后圮。现为1986年重建。瀑下有仰止桥、午雷亭。
瀑布自崖口出,至潭底,落差1 7 1 米。
宋真宗赵恒曾赐名“东浙瀑布”,人称千丈岩,水源来自东西两涧水,东涧水从中峰白龙洞环流寺南,西涧水自屏风山上雪峰玉龙洞十八折而下,相汇于寺前伏龙桥,流经锦镜池畔,穿关山桥出崖口,势如玉龙腾空奔泻,至半腰撞击突出巨岩,顿时水花四射,飞珠溅玉,再折而崩泻,如银帘倒挂,经阳光折射,五彩粉呈,蔚为壮观。
宋郑清之《千丈岩》诗:“圆峤移来东海东,梵王宫在最高峰。试将法雨周沙界,千丈岩头挂玉虹。”西首崖顶,宋时筑有飞雪亭,供人俯览飞瀑。1986
年的秋亭毁,1988 年重建。
从御书亭经百步阶,可至千丈岩底,水击成潭,潭水碧透,寒气袭人。
1894 年(清光绪二十年)潭旁筑仰止桥、午雷亭。2 0 年代重修,抗日战争时期被破坏。1986 年复修。
伫立桥上,水气弥漫,余沫扑人,仰望飞瀑,惊心动魄,宋楼钥《千丈岩诗》:“惊见银河空外翻,湍流千丈有余寒。下流不用长劳望,只向悬崖顶上看。”午雷亭旁摩崖石刻“烟声”两字,为1
6 4 2年(明崇祯十五年)县令胡梦泰所书。飞瀑对面崖壁上,“乐不”两字,1 9 1 6 年(民国五年)亭下人沈皆城书。
1 9 3 7 年4 月,冯玉祥到此,曾赋诗:“来到四明山,先看千丈岩;若能发水电,更能开我怀。
历朝名士赋诗千丈岩
历朝不少名士来千丈岩驻足,赏心悦目,留下美好典故词章,流传民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典故出于此处。
宋朝以来,赞颂“千丈岩”风景的诗歌举不胜举。唐宋“八大家”,就有两“大家”给千丈岩留下绝妙诗文。
宋朝宰相、大文豪王安石来到溪口,马不停蹄赶到千丈岩。他写下“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的著名诗句。
大文学冢曾巩站在千丈岩西边山坡上观瀑,出手想写绝句,想了老半天,找不到超过王安石的诗句。便顺山道下坡,走到底下观瀑,擦把汗水,写下“玉虬垂处雪花翻,四季雷声六月寒;凭栏未穷千里势,请从岩下举头看”的诗文。
宋朝还有一位宰相、大诗人叫郑清之,他曾先后多次到过千丈岩。第一次,是少年气盛之时,他是带着表妹私奔的。听说雪窦山是皇帝梦见过的名山,便到雪窦寺拜菩萨,求菩萨成就他俩终身大事。走进雪窦寺,他与其表妹烧香点烛后,抽了一签,签书“上上大吉”。他心情十分开朗,便搀扶表妹,走到千丈岩。美好的风景令他诗兴大发,他欣然命笔,写下《千丈岩》绝句:“圆峤移来东海东,梵王宫在最高峰;试将法雨周沙界,千丈岩头挂玉虹。”好多文人读后,自知不如。
蒋介石回溪口,只要坐轿子到妙高台小住。经过千丈岩时,一定下轿观景。他还经常与宋美龄一起观瀑做诗作画。
前一篇:雪窦山雪窦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