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荔波小七孔景区(1)卧龙潭、鸳鸯湖
标签:
旅游历史健康教育文化 |
分类: 国内旅行 |
荔波小七孔景区,水是蓝色绿色的,瀑布滩一路如影相随,响水河上植被多有美妙造型,景观不俗。
小七孔风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区内有一座清代古桥,名为“小七孔桥”,景区之名便取自于这座桥。
从小七孔景区的西门开始,一路可经过卧龙潭、鸳鸯湖、翠谷瀑布、水上森林、石上森林、断桥飞瀑、68级跌水瀑布、拉雅瀑布等景点,最后到达小七孔古桥。
荔波小七孔风景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西南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小七孔风景区内的小七孔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 ,是沟通贵州荔波和广西的重要桥梁。
景区总面积约46.4平方千米。
小七孔风景区地处贵州高原南缘地带,该景区地学景观分为岩溶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四大类,其中岩溶景观又分为地表岩溶景观和地下岩溶景观,天钟洞是地下岩溶洞,飞云洞则是喀斯特洞穴。
小七孔风景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景区集水、洞、林、瀑、湖、石多种景观于一体,主要有拉雅瀑布、响水河、鸳鸯湖等。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景区植物以自然生态林为主,兼有少部分的人工植物景观。
小七孔风景区于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后又于2015年7月被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小七孔风景区内,地表岩溶景观的成因是第四纪时,荔波地区陆地抬升,而樟江河流下切应力加强,该地区的抬升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间歇性抬升,于是就形成了该地貌景观。景区内的响水河就是地表岩溶景观。
响水河
小七孔风景区内的响水河为黄后地下河下游明流段,从龟背山脚冒出,长达1.6千米,落差314米,平均流量8.03立方米/秒。因河床瀑布众多,响声震天,故称为“响水河”。
该地段峡谷呈“V”字型,谷坡洞穴层层分布,均是早期地下河出口。成因系第四纪(距今约2.48百万年)以来,区域大幅度大面积的间歇性抬升,樟江下切,响水河为适应侵蚀基准面下降出现间歇性下切,河床形成多级裂点,也就是该瀑布的所在之处;谷坡地下河为适应响水河下切进入下一层洞穴,雨季时可见有水流出。
卧龙潭
在距小七孔风景区西门数百米的位置。
原名翁龙潭,为喀斯特暗河,是卧龙河的源头。自人们在这里筑坝引水发电后,其潭水又流入响水河。卧龙潭也因此成为两河总源。暗河从引水发电筑成的坝上飞泻直下,水声轰鸣。潭边还有怪石、树林、高山等景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