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白云庄:万泰祠庄
| 分类: 宁波周边旅游 |
宁波白云庄,曾经万泰祠庄,后来万氏邀黄宗曦到此讲学,成就万斯山史学家名望而著名于世。景点安静少人。
白云庄:黄宗羲“证人讲会”
位于浙江省宁波,始建于明末清初,原为户部主事万泰家族祠庄,因万泰第五子万斯选(号白云先生)得名,现存建筑为1934年重建,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该庄为黄宗羲创立甬上证人书院的核心讲学场所,浙东学派代表人物万斯同、全祖望曾在此治学,现存万邦孚(万泰之父)、万斯选墓冢及万斯同故居
。
主体建筑为坐西朝东的砖木结构平屋,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含四幢建筑及墓葬区,占地4000平方米。清康熙七年(1668年)黄宗羲在此组“证人讲会”,后发展为浙东学派学术重镇,倡导“经世致用”理念。
万斯同(1638-1702年5月4日),
清初史学家,出身三世四忠之家,万泰第八子。师从黄宗羲,与张岱、谈迁、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
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布衣参修《明史》,不受官衔俸禄,馆于徐元文邸舍审定史稿,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完成初稿,凡四百一十六卷。
黄宗羲(1610—1695),
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
康熙二年(1663年)至十八年(1675年),黄宗羲于慈溪、绍兴、宁波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其中朝中屡次招其出仕,皆推辞不就。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因病逝世。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1653年写下的《留书》和1663年在《留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明夷待访录》。为纠正当时流行的空虚学风、倡导社会变革提供了新思维。
其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作品,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全祖望(1705-1755),
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沙港村)人。
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集大成者,享有“布衣太史”、“史学大柱”的美誉。
雍正七年(1729年)贡生。乾隆元年(1736年)举荐博学鸿词,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为李绂所重用。次年,因李绂与张廷玉不和,散馆后以知县任用,遂愤而辞官返故里,专心著述,不复出仕。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
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浙东学派
是对浙东地区古代学术的总称,侧重于经学与史学方面的成就。
最早见于黄宗羲《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一文,指自王阳明至刘宗周的明代学术。
经后世学者诠释,其内涵不断增加,亦包括南宋时期的金华学派、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
当前,学界并未对浙东学派这一概念达成共识,还出现与浙东学术、浙东史学等概念混用的现象,但大多认可存在南宋浙东学派和明清浙东学派。
前一篇:宁波养老社区泰康甬园观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