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浔古镇(3)

(2025-10-03 17:01:19)
标签:

旅游

健康

历史

教育

育儿

分类: 长江三角洲旅行
南浔古镇,明清时期成为江南丝绸市镇,出产辑里丝成为皇家织造的指定原料。刘家建小莲庄嘉业楼藏书。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南浔古镇(3)


近代,以上海开埠为契机,南浔较早地受欧美文化的影响,丝商迅速崛起,涌现了刘镛、顾乾麟、庞元济、张静江、金城等一批重要历史人物。

南浔古镇内拥有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尊德堂、大运河(江南运河南浔段、南浔丝业会馆及丝商建筑)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氏旧宅、南浔粮站总粮仓、通津桥、洪济桥、颖园、述园快阁、董氏世德堂、寿俊堂等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兴福桥、通利桥、新民桥等3处市级文保点,生计米行、刘氏景德堂旧址、周庆云旧宅等21处历史建筑。

小莲庄,又称“刘园”,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典园林建筑,位于湖州市南浔镇鹧鸪溪畔,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为南浔首富刘镛家族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该园由刘镜和次子刘锦藻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始建,历时四十年至1924年落成,因仰慕元代赵孟頫的“莲花庄”而得名,总占地面积17399平方米。园林由家庙、义庄及园林三部分组成,分内外两园:外园以十亩荷池为中心,沿岸建有退修小榭、碑刻长廊等建筑;内园以太湖石假山为主体,仿杜牧《山行》意境布局,山顶放鹤亭可俯瞰全园。刘氏家庙现存“承先睦族”九龙金匾及馨德堂,西侧义庄保留桂花厅、忠孝祠,入口处有明清砖牌坊及御赐“乐善好施”“钦旌节孝”牌坊。园内融合中西建筑风格,东升阁采用欧式红砖门窗,荷池周边设有铁艺栏杆、彩色玻璃等西式元素。

刘镛
居南浔富豪“四象”之首,据信资产达白银2000万两之多。 光绪皇帝曾钦赐 “乐善好施”牌匾。 刘家资产庞大,在“四象”中被称为“刘家的银子”。 清末状元资本家 张謇 曾说:清咸同以来东南以富著称,“而能以风义自树立于当时者”,在浙江只有三人,即杭州的胡光墉(胡雪岩)、 宁波 的 叶澄衷 和南浔的刘镛。 “在南浔,一天下之雄镇,已莫不闻刘氏”。


刘镛(1826—1899年),因排行第三,人称“刘三东家”。祖籍浙江绍兴上虞,清康熙初,远祖刘尚迁居吴兴(今湖州)南浔,在大桥湾泰安桥下设小铜匠铺。刘家发家的第一代人,此前,刘家是一家贫苦庄户人家。刘镛年轻时候当过铜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为人家修补铜勺铜锅,以贴补家用。南浔的老人回忆说,当年刘家的家庙里,曾陈放着一副铜匠挑子,即是指此。后来,他转入了镇上一家棉绸布店当学徒。

后亲戚介绍,他进入镇上谈德昌丝行打工,每年赚10元银洋。老板认为他勤快能干,年终又奖励他6元银洋回家,全家人高兴。不出几年,刘镛凭自己精明,已经悟出经营丝业的门道,明白了其中关键是要有资本,只要有资金就能在当地大量收购蚕丝,再转卖给从上海来湖州收丝的洋行买办,这样,一进一出,顿时可赚大钱。

湖州是鱼米之乡,老百姓家家植桑养蚕,生丝货源稳定充足,只要有收购生丝的钱,生意即可做大。四年后,刘镛脱离谈德昌丝行,与另外两个同乡合作,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丝行,资本由三个人东借西借,凑在一起也才不过200银元,这是刘家基业迈出的第一步,那年刘镛整20岁。他们的“刘恒顺”小丝行,通过“收购再转卖”的方式赚差价。有一年,蚕丝丰收,可丝价大跌,刘镛转卖面临亏本风险,后来,他了解到,如果卖到上海,就能保本回款。当时,从南浔通往上海的通商口岸是开放了,但是路途遥远,水上意外之事时有发生,弄不好人财两空,不少浔商望而却步。刘镛不希望生丝亏在手里,生意就此止步,他雇好船,带了一批辑里丝,噙着一颗担忧的心,他们用了整整3天3夜抵达上海,一下船就去打听丝价,惊喜发现竟是南浔的3倍。


当时,在南浔,拥有1000万两以上家产的称为象,“四象”指的是南浔的四大家族,刘家、张家、顾家和庞家。民间以“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唱响“四象”美名,刘家资产排名第一。

晚年的刘镛,因仰慕赵孟頫的湖州莲花庄,从1885年开始建造自己的私家园林“小莲庄”,园林没有建成,四年后猝然离世,后代继续建造小莲庄。

刘镛有4个儿子:刘安澜、刘锦藻、刘梯青、刘湖涵,皆入仕途,父亲当年的愿望,他没实现,儿子们都做到了,在他去世后,四子也随即分了家。
老大29岁早逝,老三、老四是经营房地产的好手。
四个孩子里,最有出息的是老二刘锦藻,他读书时成绩优异,1894年与南通张謇同榜登甲午科进士及第,殿试后,张謇中了状元,刘锦藻中进士,两人成为挚友,同在朝廷任职。

几年后,刘锦藻担任光绪皇帝寝陵崇陵的工程处监修,完工后被御赐“令裕衍蔓”匾额一块。
1889年,刘镛去世,享年64岁,刘锦藻回乡奔丧,从此接手家族事业,除了继续父亲手上的生丝、盐业、典当等生意,还跟随张謇走实业救国之路,涉猎了船运、电力、金融、铁路、茶业等领域。

刘镛儿子一辈,赚钱之外,也有精力放在别的地方。老二刘锦藻,他首先花巨资续建“小莲庄”,这里的巨资大约是100万两白银(包括父亲刘镛和儿子刘承干在这上面的花费)。

除了修葺“小莲庄”,人到中年的刘锦藻,日渐泊于官场和商场,醉心于历史文献整理,前后完成400卷《清朝续文献通考》编辑工作,上接《清文献通考》,下至清末民初,记述了晚清100多年间典章制度的演变,是中国10大政书之一,在中国文献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刘锦藻出资创办南浔最早的私立小学孺嫠小学,捐资9000银圆创办孺嫠会,办义仓以备灾害之年放赈施粥,和堂兄等人捐2.6万元在义仓内立圩工局用于修圩坝护田。

老三刘梯青,修建“刘氏悌号”,俗称红房子,是南浔最大的欧式建筑,富丽堂皇;一面醉心文物收藏,不但斥巨资收揽,还专门辟出地下室,用以摆放各种玉器、青铜器、瓷器。
刘氏梯号为面西的西式建筑,人称“红房子”,主人刘安,号梯青,正厅名为崇德堂,故又称刘氏梯号。

刘家“藏书”始于刘锦藻,但是刘锦藻只是爱好,浅尝辄止,而他的儿子刘承干对“藏书”是痴迷,被鲁迅喻为“傻公子”。刘承干生于1881年,因刘安澜早逝无子,4岁时过继给这位大伯,继承了他的全部资产,24岁中秀才,入仕途。
刘承干守着万贯家财,受父亲影响,更喜好藏书。
刘承干不但买书豪横,什么价也敢出,短短几年,“散财”30万元买到60万卷古籍,专门“购地二十亩,斥金十二万”,花4年时间建成藏书楼,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命名为“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
是一座中西合璧两层楼房,内有“宋史四斋”、“嘉业厅”、“诗萃室”、“希古楼”、“求恕斋”、“黎光阁”等厅室,对防火、防潮、通风等要求甚严。
外有园林相拥,花草遍地,藤萝漫布,中垒石岛,从远处看,书楼建筑、花园景色与四周旷村野浑成一体,与小莲庄隔溪相望,是南浔不可不去的一处文雅景致。
藏书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鼎盛时有宋元明清各种古籍16万册,60万卷。
刘承干不但藏书盛名在外,他雕版刻书也很厉害,多年累计刻书177种3015卷,他刻印书不为营利,多数送给学者,他藏书不独占,乐于供他人传抄,甚至为抄书者提供食宿。

据嘉业堂第一任馆长周子美先生回忆,刘承干从藏书到刻书,花费约80万元,在当时可买10余座花园洋房。
可惜的是,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连年战火,刘承干家道中落,开始卖书度日,后来嘉业堂藏书遭日本人觊觎,幸得郑振铎等文献保存同志会的成员购买珍藏。

新中国成立前,周总理又指示陈毅派部队保护藏书楼,这批珍贵书籍才得以保存完整。
解放后,刘承干致信浙江图书馆:“愿将书楼与四周空地并藏书,书版连同各项设备等,悉以捐献与贵馆永久保存”,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拨款二十二万元对藏书楼作以修葺。


百间楼位于南浔古镇东百间楼河两岸。百间楼河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百间楼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为明代万历(1573—1620)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所建。百间楼因两岸傍河建楼百间,又架长板石桥连接两岸故称为“百间楼”。


张静江故居位于南浔镇东大街,又名尊德堂,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每进连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其中颇多名人遗物。


求恕里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于1930年所建别墅。1920年刘承干建嘉业堂藏书楼,为了适应藏书楼管理的需要,扩建求恕里,作为他和家属回浔小住和藏书楼管理之所。求恕里属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个结构由门房、甬道、西洋门楼、卷门、庭院和独立的楼厅组成。

南浔辑里湖丝馆是进中西合璧式建筑,占地950平方米。历史上为南浔商会,由南浔商会会长梅屐中等人于1926年发起建造,解放后一直是南浔镇政府所在地,1998年10月镇政府搬迁,作为南浔史馆。2010年上半年改建为南浔辑里湖丝馆。该馆共分五个展厅,是一个集历史记实、人文体验、科普教育、产品展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

广惠宫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是历史悠久的道教福地。传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曾占广惠宫为行宫,故又名张王庙。佛道结合,既供黄大仙,又奉观世音菩萨。

古镇内传统民居清丽典雅、别致内蕴,大宅园林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大胆而巧妙地渗透和融合西方建筑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西合璧的江南宅第建筑艺术。


古镇保护范围东界至宜园遗址东侧起,西界至永安街起,南界自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起,北界至百间楼,保护面积约168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88公顷。 旅游景区共分三大区块。第一块是南浔旅游景点富集区,张石铭故居、刘氏梯号等景点分布其中。第二块是由小莲庄、嘉业堂、文园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第三块是以东大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