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夏天(2)
 (2025-07-23 07:54:43)
	
			
					(2025-07-23 07:54:43)		|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教育健康 | 分类: 北京 |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的中心地区,故宫西北部,东靠景山,南临中南海,北接什刹海 ,
北海公园占地总面积68.2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38.9万平方米,陆地面积29.3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历史上建园最早、保存最完整、文化沉积最深厚的古典皇家园林
。
北海公园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辽代的“金海”,后经历元、明的扩建,成为成名副其实的皇宫后花园,清时,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遭到破坏,至1925年正式对外开放,定名为“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西岸景区组成 。主要景点有永安桥、永安寺、小西天、九龙壁、承光殿等 。
北海及团城价值意义重大,是北京古都历史重要见证,也是北京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1961年,北海及团城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善因殿
善因殿位于普安殿正北,全部为琉璃砖瓦结构,重檐庑殿顶,每面阔一间(4.4米),四周满布琉璃小佛像,上下檐均为重昂单翘七踩斗栱,砖砌门洞,有五抹三交六椀铜门四扇
白塔
白塔位于善因殿后山顶,藏式喇嘛塔,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高35.9米,塔身立于白石须弥座上,呈覆钵式,最大径14米,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内刻藏文咒语。塔身上部有细长的相轮(又名十三天)和铜质华盖,最上为婆金火焰宝珠塔刹,整个塔身有306个通风孔。塔内有一高九丈的通天柱,柱顶放一金盒,内装舍利。塔下藏井内有旱船、佛龛、供桌及喇嘛经文衣钵和法物等。
团城,
元代在其上增建仪天殿,明代重修,改名承光殿,并在岛屿周围加筑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初步奠定了团城的规模。乾隆年间进行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瓮亭。金时,团城为御苑的一部分。
团城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辽代时,因开挖湖泊堆积泥土日渐形成了水中岛屿,称为“圆砥”。金灭辽后,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1179年)以琼华岛为中心建造太宁宫,又将挖湖的泥土扩充琼华岛和圆坻,在琼华岛上建造广寒殿的同时,在圆坻上也建起了一座殿宇,和广寒殿遥遥相对。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的基础上营建元大都城,选定团城为大内东西两宫的中间地带,团城以东为大内,以西为皇太后的兴圣宫和皇太子的隆福宫。团城遂成了东、西两宫的联系中心。
传说在选择大内地址的时候,忽必烈先来到团城上,环视周围的景色,然后捻弓向东射了一箭,箭落之地就成了建造大内宫殿的地址。为了使团城小岛更有气派,在旧殿基础上兴建了重檐圆顶,十一楹,高11.7米,围27米的仪天殿,岛的四周也围起了石墙,圆坻也改名“圆城”。
历代皇帝都喜欢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建成蓬莱仙境的玉宇琼楼,“一池三山”的格局便成了构筑北海飘渺奇幻的蓝图:北海便是“太液池”,琼岛是“蓬莱”,团城就是“瀛洲”,所以仪天殿也叫“瀛洲圆殿”。当时团城四面环水,东、西、北三面各有桥,东为木桥,西为木吊桥,桥中间有两只大船,每当皇帝过桥上了团城,留守官便移舟断桥,以禁来往。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成祖朱棣重修仪天殿,先后更名为承光殿、乾光殿,以供帝后大臣观灯火之用。东部被填为陆地,西侧建起了金鳌玉蝀大石桥,环岛也砌起了城墙。在古汉语中,园属虚心,团为实心,“圆城”便改称团城。
清康熙八年(1669年),承光殿毁于地震,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对团城大规模扩建,整修城墙,堆叠假山,增建了玉瓮亭、古籁堂、敬跻堂、余清斋、镜澜亭等殿阁,形成了团城现在的格局。后来慈禧太后在承光殿中供奉玉佛,团城又变成了佛堂。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