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1)
标签:
旅游健康文化教育历史 |
分类: 国内旅行 |
龙门石窟,中国著名石窟艺术之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最大的卢舍那大佛为武则天捐刻。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
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阳洞等。唐朝时期历经四帝建造佛像,包括潜溪寺、宾阳南洞等。
宋代龙门石窟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
清代,乾隆帝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97年开展龙门奉先寺遗址考古调查与保护工作。
2001年由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看经寺内的罗汉像,送还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
2007年卢舍那大佛结束了面部修缮工程,对大佛除尘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边细缝。
龙门石窟景区主要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白园和香山寺四大景点构成。
景区内多为皇家石窟。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后一篇:龙门石窟(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