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

标签:
旅游历史教育健康文化 |
分类: 北京 |
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山川、神农等诸神的重要场所,8月7日至此,天气热,大厅无空调有冷风机。


先农坛植种五谷,豆、高粱、小米、黄米、稻子,全部为中国原产。古称稻(稻谷)、粱(高粱)、菽(豆子)、黍(黄米)、稷(小米)并称五谷。

先农坛布局图






先农坛植种五谷,豆、高粱、小米、黄米、稻子,全部为中国原产。古称稻(稻谷)、粱(高粱)、菽(豆子)、黍(黄米)、稷(小米)并称五谷。

先农坛布局图


《雍正祭先农坛图》是清代画家郎世宁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


先农坛布局
由庆成宫、太岁殿、神厨(宰牲亭)、神仓、具服殿5组建筑群;另有观耕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4座坛台,耤田位于观耕台南。耤田即一亩三分地。
2024年4月18日,“北京先农坛神仓建筑群开放暨神仓历史文化展开幕”,这是神仓建筑群移建200多年来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先农坛共有庆成宫、太岁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炉)、神厨(包括宰牲亭)、神仓、具服殿5组建筑群;
另有观耕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4座坛台,耤田位于观耕台南。
建筑组群与坛台基本都坐落于内坛墙里,仅庆成宫、天神坛、地祇坛位于内坛墙之外,外坛墙之内。
先农坛的建筑风格一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布局原则,根据帝王祭祀活动的实际需要,分为先农神坛与太岁殿、庆成宫、天神地祇坛3个独立群组。
先农坛历史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山川坛,合祀先农、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和钟山诸神,并在钟山之下加祀天寿山神。
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订庙坛礼制,形成多种祭祀的格局:分置太岁殿,专祀太岁(木星);新建天神坛、地祇坛和先农神坛;将山川坛更名为神坛。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七月),坛内陆续增建了纛旗庙、神仓、斋宫等,并正式命名为先农坛。
祭祀农耕历史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举行。
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
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
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
秋天,亲耕田收获后,将谷物存放在神仓院,供北京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雍正祭先农坛图》
是清代画家郎世宁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
纵61.8cm,横467.8cm。
描绘清朝皇帝祭祀农神活动的纪实绘画作品。该图共有上、下两卷,现已然散失,不复完整。
上卷现存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而下卷则收藏于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
前一篇: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后一篇:北京古建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