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3)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健康收藏 |
分类: 北京 |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陈列,“沉浸式体验”是为了给观众营造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文化体验。
充分考虑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学遗迹单位,以精品文物与成组器物的有机融合、线图描绘与图版说明的辅助铺陈,来完成对整个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组织、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形成与发展的考古学解读。
“沉浸式体验”是为了给观众营造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文化体验。
从序厅开始,推开镌刻着《千里江山图》的历史大门,踏上标记中国历史重大事件的历史大道,观众由此走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在各个展厅中,又可通过视频呈现、多媒体互动、场景模拟、OLED透明显示屏、裸眼3D等手段自主参与。
在石器时代展品区域穿插模拟打制石器互动视频,在甲骨陈列附近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体验商人占卜的过程,在展示隋唐洛阳城考古成果时设置了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外含有车辙、骆驼脚印的道路模拟场景。这些手段有助于观众与中华文明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
中国考古博物馆“镇馆之宝”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陶寺遗址)
首先是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彩绘龙纹陶盘。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这件陶盘出土于一座高等级大墓之中,褐色胎,内壁及盘心涂黑色陶衣并磨光,内壁用红彩绘蟠龙纹。陶寺彩绘龙纹陶盘是迄今在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形象的最早标本,也是陶寺时期已出现王权和国家的实物象征。
绿松石龙形器
第二件是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发现的,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二里头遗址距今3800年,是一座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都邑。龙形器全长约70厘米,由2000多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组合而成,龙身有铜铃,内有玉石铃舌,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形器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我国早期文物中实属罕见。
“司母辛”铜方鼎。(河南殷墟)
第三件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杯身如觚,用象牙根段制成,通体雕刻繁缛精细的花纹,有兽面纹、夔纹等,并镶绿松石。杯一侧有鋬,鋬为夔形,头向上,尾下垂,饰鸟纹,镶绿松石,有上下对称的小圆榫,插入杯身,是商代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铜牺尊。(陕西长安)
第四件是西周时期的邓仲牺尊。它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井叔家族墓地,为盛酒器。整件器物造型奇幻,装饰精美,多层雕塑,制作工艺复杂,反映了西周时期先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盖内底及器体腹内各有六字铭文:“邓仲作宝尊彝。”邓仲牺尊是井叔夫人从邓国带来的嫁妆,反映了西周社会的基本组织——血缘组织的广泛存在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宗法制、世卿世禄制和异姓联姻等一系列政治制度。
白釉黑花龙凤纹瓷罐。(北京元大都遗址)
第五件文物是出土于北京元大都遗址的白釉黑彩龙凤纹瓷罐。这件瓷罐是磁州窑产品,以白釉为地,施黑、褐色釉,其腹部一面绘龙纹,一面绘凤纹,肩部绘缠枝花卉纹一周,蕴含着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相互交融的代表,是中华文化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物证。
实行实名预约参观
前一篇:中国考古博物馆(2)
后一篇:中国考古博物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