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子监博物馆

标签:
旅游历史教育健康体育 |
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
北京国子监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27000多平方米。
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 。
辟雍殿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是古代皇帝临雍讲学的场所。
辟雍殿矗立在国子监的中心位置,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各17.7米,每边三间面阔,三三得九,意为九州,均为大红色木质门窗。四角重檐攒尖顶,覆黄琉璃瓦。四面辟门,四周环以回廊和水池,池周为汉白玉雕护拦。
池水四壁有喷水龙头,璧池的水是在外院的东西各挖一眼水井,井上盖有亭子,称为“井亭”。
水井挖有暗沟,分别通往里院的东、西三堂后引入的璧池。池上架有四周石桥,通向辟雍四门,构成周代“辟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地方圆,传流教化之意
。
彝伦堂与十三经刻石
彝伦堂位于国子监二进院辟雍殿北侧,原名崇文阁,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
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清康熙皇帝亲题大堂中门上方“彝伦堂”横匾。
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殿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彝伦堂的建筑形式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七间,后带抱厦三间,室内面积500平方米,室外月台面积400平方米,是国子监里最大的厅堂式建筑。
敬一亭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内有御制圣谕碑等7座。亭东为祭酒厢房,西为司业厢房,是国子监最高长官祭酒谕其副职司业的办公地。
十三经刻石
十三经刻石,现存于北京孔庙,亦称“乾隆石经”。
十三经是儒家的13部经典著作,全部共63万字。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碑刻是历史儒家经典刻碑中最完整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