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东塔西塔与弘一法师

标签:
旅游健康汽车文化情感 |
分类: 粤闽港澳 |
泉州开元寺,始创唐初,唐开元年名开元寺,宋元时代泉州最大佛寺,世界文化遣产古迹。位于闹市。
开元寺拜庭东西两侧,分别置有石塔一座,东为镇国塔,西曰仁寿塔,习惯称东西塔或双塔。
东塔名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当时建成的是5层木塔。
宋天禧年间,一下子给改成了十三层,不过到了1155年,一把火给烧了。到了淳熙十三年(1186年)再次重建;40年后的1227年,改成了7层的砖塔;又11年,也就是1238年,终于改建成了石塔,但是不知道为何,只是建了一层;其后有个僧法权增建到了四层,再后来僧天锡完成了最后一层(第五层)和塔顶的工程,前前后后历时12年。
东塔公元1238年的工程,就是现在看到的东塔原型了,塔高48.27米,为花岗石仿木八角攒尖顶楼阁式建筑。东塔的建筑不在此细说,需要说的就是五层石塔,从一层到第五层都有名字,寓意五乘,表示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
五层分别为: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对应的每层的雕像也随着境界不同而不同,次序为金刚武士、和尚法师、罗汉尊者、菩萨和佛祖,五层计各种栩栩如生的雕像80尊。塔基须弥座束腰用辉绿岩浮雕佛传图像40幅,内容为毗蓝诞瑞、忍辱仙人、舍身饲虎等佛教故事。
西塔名仁寿塔,
始建于五代梁贞明年间
(公元915-920年),建7级木塔,当时的名字为无量寿塔,到了1114年才改为仁寿塔。同样也是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遭遇大火,淳熙年间历时15年,于1189年建成砖塔。1228年,也就是绍定元年,改建为石塔,历时11年,于1237年建成了五层石塔。
西塔塔高45.06米,西塔不仅比东塔矮了一点点,但整个结构和布局与东塔一致,也是仿木八角攒尖顶楼阁式建筑。各层门龛旁的雕像也是80尊,但内容大不同。比如在第四层有一猴行者雕像,与我们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模一样,头戴紧箍咒,手拿金箍棒。严重怀疑,吴承恩曾经来此看过之后,才创作的孙悟空形象。
西塔的雕像相对简单,线条粗犷,而须弥座的束腰也多为花草禽兽。
弘一法师纪念馆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开元寺内尊胜院,陈列有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嘉兴平湖人人,生于天津,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
他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已成为经典名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首《送别歌》,打动了了多少人。写这首歌的人就是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李叔同。
弘一大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18年(戊午民国七年)39岁的时候,却跑去虎跑寺出家了,拜了悟和尚为师,法号弘一。
1930年,51岁的弘一法师来到了泉州承天寺,与闽南结下了深厚的渊源。厦门南普陀寺、泉州草庵、开元寺、福林寺等皆成了他弘扬佛法之所。
1934年,弘一法师曾在开元寺尊胜院居住数月,以弘扬律法,现今院内仍保留着当时法师下榻处。而开元寺南门山门廊柱上的楹联“此地古称佛国,遍地都是圣人”亦为法师所书。弘一法师最后的岁月是在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度过的,并圆寂于此,
1928年,弘一法师49岁,当时正小住在学生丰子恺在上海的家中。期间,正逢法师生日,丰子恺夫妇准备了丰盛的素筵,并邀请了几位和法师共同的昔日好友前来小聚,结果弘一法师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