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2023-04-02 19:36:51)
标签:

旅游

教育

文化

健康

育儿

分类: 粤闽港澳
肇庆,古称端州,广东省辖地级市,截至2021年,常住人口412.97万  。端州古城墙始建于宋。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雨濛濛:端州古城墙、披云楼、米仓巷、包公井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既是岭南土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交汇处

肇庆扼两广之咽喉,有着“岭表南来第一州”之誉  ;历史上曾五次成为岭南或大西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
汉朝设置广信 ;隋朝置端州;宋朝(1118年)设肇庆府;明朝至清朝,肇庆是两广总督府驻地;明清之际,成为南明永历王朝首都 。

肇庆古城墙,是一座体现宋代汉族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
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故又称为肇庆宋城墙。是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有肇庆小万里长城之称。宋代始建的城墙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 
肇庆古城墙,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披云楼,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人民中路以西的端州古城墙,它由披云楼和炮台两部分组成,因楼矗立在城墙西段最高处常有云雾缭绕,因此得名。
肇庆古城墙长2801.2米,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墙。
披云楼坐落于古城墙之西段,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楼高三层,当时作为了望台而建造的。今日看到的披云楼是1989年再次重建的,楼高19.3米,其外形仿江西滕王阁、 湖北黄鹤楼等宋式建筑而设计的。内部结构是采纳广西真武阁结构样式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穿门式门拱三层设计,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

米仓巷
宋城墙南侧的米仓巷,就好像在穿越时光隧道,包公、包公井、丰济仓,以及清末民初的古民居、以及建于100多年前的自梳女斋堂等。这些历史人物和古建筑,在记者的脑海中顿时鲜活起来,让记者感受到这个古色古香的古街巷。

米仓巷的起源,与包拯当时在此地修建丰济仓有关。宋朝康定元年至2年(1040年至1041年),包拯到端州任知军州事。他在任职期间,组织民众筑土城墙。
另外,包拯教端州民众打井,并修建州衙、星岩书院等,还在距离州衙几百米的高地上修建丰济仓,储粮食备战备荒。附近形成了一条街巷,久而久之人们将它叫作米仓巷。
南宋祥兴年间(1278至1279年),丰济仓和高要县署、县学宫毁于战火。元代初年,当时的官府在丰济仓原址修建广储仓。明宣德10年(1335年),广储仓恢复丰济仓仓名。
康熙年间,为方便运粮,官府将丰济仓迁往城南门内,丰济仓改驻后营守备,从此不再作储备粮食之用,但从此留下米仓巷的巷名。

包公井
宋代名臣包拯,在肇庆任端州知郡事3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当时居民因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水,瘟疫、疾病时有发生·包拯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水井七口,居民感激包公将这七口水井称为包公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