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山的建筑:名校(6)
标签:
教育文化旅游历史 |
广州文艺指数最高的街道,寺贝通津能排进前三名。

寺贝通津最出名的还有广州七中,广州七中和培正中学隔街而立。











上学路上,左边一侧走着七中的学生,右边一侧走着培正的学生。
有很多中西合璧的小洋楼,鲜艳的满州窗,圆拱门,红砖墙或青石墙,与古老的西关大屋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培正学校历史
1889年,即阴历前清光绪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冯君景谦、欧阳君康、余君德宽、廖君德山、李君济良筹办开课。
1889年
,校名初名为“培正书院“,以月租四元半赁广州德政街一平房开学;是年有学生四十四人,专任教员二人,兼任教员五人,由冯景谦出任总理。
1907年 ,用款二万二千多元,购地东山兴建新校。
1908年, 培正改隶两广浸信总会,新校舍竣工,是为“白课堂”。
1909年, 加建“第一宿舍”,耗资太大,再陷困境。
1912年, 民国成立,该校改名“培正学校”。
1915年,
学生人数增加,“第一宿舍”继续向右扩建,负债累累,后由张立才、杨海峰、张新基等组成‘培正维持会’向教友募捐,暂解燃眉之急。
1916年, 增办中学部。
1918年,
学生人数倍增,临时盖搭葵棚为课室,且为纪念创校三十周年展开募捐。“王广昌寄宿舍”及“陈广庆纪念饭堂”先后建成。同时友校“培坤女校”亦相继成立。
1922年, “培坤女校”改称“培正女校”。接管培道蒙校,改为“培正国民学校”。
1928年 ,该校获准立案,并改校名为“私立广州培正中学”。
1929年, 创校四十周年,校方决议建造“美洲华侨纪念堂”,在校庆时开幕。校友会改为‘培正同学会’。
1930年, 改建“第一宿舍”为“澳洲华侨纪念宿舍”。“南楼”、“北楼”教员宿舍落成,“西关培正分校”同年创立。
1933年 ,创办香港分校于九龙何文田。
1937年 ,卢沟桥事变爆发,黄启明校长率员生迁到鹤山城,翌年开办澳门分校,租赁芦家花园为校址。
1942年夏,分别在粤北坪石、广西桂林设“培正培道联合中学”。
1950年6月,将原迁澳之“广州培正中学”易名为“澳门培正中学。
1984年,复名广州市培正中学。
前一篇:广州东山的建筑:黄房子后面(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