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山的建筑:少爷养成地(2)

标签:
房产健康历史旅游时尚 |
广州东山区地广人稀,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选定东山为传教基地。幽雅居住环境吸引了大批归侨结庐定居。

东山日渐繁华,成为一个高档建筑成群的住宅小区。“东山少爷”就是由此而来。

东山口有洋房别墅群,可媲美鼓浪屿静谧街道,自带文艺气息,

开在洋房里的小资咖啡馆、艺廊、工作室、潮店和民宿等,使得东山口变成了广州知名的文艺胜地。

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达官贵人聚居。





春园最初是美国华侨所建,是典型的西方建筑,墙砖和地砖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

中国三大会址也在这里

中共三大时,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人就被安排住在这里,作为纪念馆我们去时整修没有开放。




东山的历史:
东山原有3条自然村。一名山河村,今新河浦附近,原村民有姚姓、高姓和傅姓,随着市区发展,多迁农林下路居住。一名寺右乡,今寺背底处,原村民姚姓者近700人,居村东,梁姓者近300人,居村西。一名猪屎寮,今中山二路中山医门诊部附近,原有居民不足100人,多以种瓜菜及晒猪屎、鱼鳞等肥田料云霄农村为业。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现区西界的德政北路已是古任嚣城的近郊。
从辛亥革命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曾是民主革命的发祥地,而东山则是民主革命的摇篮,从此演绎了可歌可泣的大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硝烟和热血在这里挥洒。
在广州,素有"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的说法。东山区的小别墅被称为"东山花园洋房",以东山恤孤院路、新河浦路为主要集中地段,建筑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新河浦、龟岗一带,这些高高低低的复式小别墅就有600多栋,是广州现存最大的中西合璧低层院落式传统民居群。
从荒郊到"东山少爷"养成地
烟墩路,因小山头烟墩岗而得名。20世纪之前,广州市东山是大东门外1.5公里的荒郊。几座小山丘延绵起伏,烟墩岗就是其中之一,岗的周围是一些禾田、菜地和小鱼塘,人烟稀少,分属寺右乡、山河乡。直到清末,仍较贫瘠,未受政府关注利用。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当局迁就外国人来华兴办事业,美国浸信会国外宣道部联同本地基督徒,便于东山兴办学校,建立医院,开展传教活动。
1907年广九铁路开建,先于东山庙北筑十余住宅供外籍建筑工程师使用,还应住客需要,开辟高尔夫球场于附近。此片屋宇便是今天的"东园"。东园里也有一座"波楼",附近的叫波地。
华侨建房兴起热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很多华侨回国探亲,手头有些资金,在这里掀起了东山侨房开发的第二波高潮。
那时广州建立市政公所,拆城墙、修马路,房地产业特别兴盛。
东山又以环境优美,地价便宜再次吸引了华侨们的目光。
于是,多条道路被开辟并形成,烟墩路就是其中之一,一栋栋中西合璧的楼房也在附近拔地而起。
其中美国华侨梅氏在烟墩路建的彩园,占地2897平方米,内有三座楼房,前后有花园,据说是当时东山最大的花园式洋房。
这里也曾名流云集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各地爆发经济危机,不少华侨把资金带回国内,烟墩路一带附近的东山房地产业又再次成为了热点。
此外,还有一批追随孙中山进行航空救国的航空界元老也在这一带建房。
但是建国前后,与私人地居住不同,这里还曾经成为军区范围之一。
改革开放后,经过一路的房地产开发,很多外来人也入住进来,打破了以外华侨居住的旧局面,烟墩路一带逐渐旺热起来,华侨业主的后裔陆续从海外回来寻访祖辈的旧居,这里的侨房也成了广州与海外侨胞联系的一条纽带。
烟墩路一带的小洋房闻名海内外,并带动了这里的休闲产业,使得这里成为人们找寻昔日老广州洋味的休闲之地 。
曾经的五大侨园
五大侨园是在东山洋房最为出名的园子,如今有的风光依旧,有的却已经黯淡。
改造成艺术馆的逵园
逵园建于1922年,红砖结构保持完好,被几个年轻人租下改造成了艺术馆。一楼是画廊,不定期举办艺术展览,二楼是咖啡馆,很适合下午茶,还有很多文艺书籍,三楼有时候会开设艺术沙龙、独立影展或是主题酒会。
前一篇:广州东山的建筑:历史记忆(1)
后一篇:广州东山的建筑---明园(4)